主题: 原创 七月荷花美

  • 龙翔环宇
楼主回复
  • 阅读:126
  • 回复:3
  • 发表于:2023/7/13 22:28:01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七月荷花美
七月与湖光相映的荷花啊
在龙源湖、浴龙谷、第一湾
枝叶繁茂、婷婷玉立
小荷刚露尖尖角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幽香淡淡散入心中
浮萍绿伞同织锦
多姿菡萏伴莲蓬

荷塘夜色美
洒在荷上是平静的月光
漫步在湖边的甬道上
听蛙声阵阵在耳边鸣响

出污泥而不染
处淤地更弥强
挺起劲拔的躯干
警示做人的良方
  
  • 龙翔环宇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7/14 9:54:23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当好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使者

星星之火,马背民族点燃喀喇沁繁盛之光;沧海一粟,绵薄微力抒写文明史奋斗历程。

蒙古族,自古就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以骁勇善战、能歌善舞、人才辈出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是辽宁省两个蒙古族自治县之一,始祖是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誉为“四杰”之一的爱将济拉玛。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气息浓厚,是蒙古族绽放在塞外的一颗明珠。

我自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小时候,和小伙伴去“鸽子洞”探险,崖壁上还依稀可见15万年前古人类生活留下的痕迹;听村里的老人讲东蒙民间故事,讲蒙古族淳朴善良的姑娘和勤劳勇敢的小伙子,那一个个优美的故事,至今在我的心头荡漾。参加工作以来,我几乎走遍了喀左的山山水水。我走过“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领略了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1000年的豪迈与霸气;我攀过大阳山涉过白狼水,感受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气势与激情;我翻阅过乌梁海氏家谱,震惊于蒙古族部落在喀左的繁盛与兴旺;我鉴品过喀左中国暴龙,这一亿两千多万年世界最大的最早白垩纪霸王龙化石,感受这名扬寰宇给世人的惊喜……站在这片热土上,抬头望天,白云朵朵,群鸽翱翔,蒙古族的悠久历史在湛蓝的天空上划下一道道苍劲之痕;低头看水,帆影点点,鱼儿泛波,蒙古族的灿烂文化在广袤的大地上碾下一条条凹凸轮痕。每每看到这些,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感动,细碎的泪花湿润了眼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细看历史的长河,500多年前,蒙古族人民在喀左这块宝地上生根发芽,历经一代又一代的辛勤耕耘,创造了繁荣盛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却没有一本专著将喀左蒙古族发展的艰辛历程系统地记录下来,只是零星散落在各类书籍和文件中,查阅起来十分不便。500多年的岁月何其厚重,值得用一卷书来承载,月夜孤灯下,摩挲着书页追寻祖先的遗迹;马背上的时光何其辗转,值得用一席文字来传递,轻舟泛波时,吟咏着诗句缅怀先烈的神勇。

2002年末,我到政协任职后,一个想法就萦绕在心中:编写一部关于喀左蒙古族发展历程的专著,一来纪念前人做出的贡献,二来为后人继续推进喀左蒙古族的进步提供历史依据,更重要的是,填补喀左蒙古族史料研究上的一项空白,为保护文化遗产尽一份力量。为了能够让这个夙愿得以实现,我从上任以来,就各方求证,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9月,县政协正式组织撰写《喀左蒙古族史略》一书,并准备在2008年9月自治县成立50周年时作为县庆献礼项目。自此,我与编辑部的同志走上了一条书写喀左蒙古族发展历史的奋斗之路。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古语有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喀左蒙古族史略》的编撰过程中,编委会广泛召集了社会各界的有心之人、有识之士,这些热血人士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谱写出这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众多方面的喀左蒙古族历史百科全书。

在2006年初,我组织成立《喀左蒙古族史略》编纂委员会和编辑部后,多方召集精通喀左蒙古族历史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文艺工作者、摄影师、宗教人士,以及擅长著书立说的文字工作者、经验丰富的编辑人员等,为《喀左蒙古族史略》的编纂准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在人员征集的过程中,我拜访了很多人,遇见了很多事,都让我深深感动,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家乡这方热土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可爱的人在辛勤耕耘着。除了全体编辑人员以外,各方面的领导、专家,百忙之中也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书籍的编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不仅是出于一种政治热情和责任,更是一种对于家乡的挚爱、对于历史的敬重、对于文化的珍视。最让我感动的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听说县政协要编纂一部关于蒙古族历史的书籍,有的主动来建言献策、提供掌握的史料。还有的主动找到编辑部,讲述东蒙民间故事,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为《喀左蒙古族史略》的成书提供帮助。老人的故事非常生动,惟妙惟肖,听他的故事仿佛就是在体验蒙古族民间的真实生活: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敖木伦河蜿蜒而过,洁白的蒙古包里奶茶飘香,碧绿的青草甸上,牛羊自由自在地奔跑,身着艳丽服饰的男男女女劳作在自家的田地上,一切和谐而又安详。然而老人的语言却特别的朴实:“我这辈子就攒了这些故事,我只会讲,你们会写,给写下来,以后讲给后人听。”

作为县政协主席,我每天忙于烦杂的事务中,可在亲戚朋友和老百姓的眼里是四大班子一把手,是“干大事的人”,但是在这位老人面前,我却感到自己很渺小,老人给后人留下百余个生动的故事、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我,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能否为子孙后代留下只言片语。

领导的认可、同志的支持、朋友的相助、百姓的援手,让坐在《喀左蒙古族史略》编辑部主编位置上的我虽感压力重大,却也信心十足。《诗经》有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文化的传承上,我虽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编辑部中有原任的老主席、原秘书长等老同志,大家共同努力,把喀左蒙古族的奋斗历程载入史册,为蒙古族的史料研究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历史留给我们的沧桑,是山河之间斗转星移的棱角和波涛,踩在时光的轨迹上,慢慢发掘黑土地上所蕴含的民族智慧;岁月带给我们的变换,是亭台轩榭中龙飞凤舞的牌匾和楹联,透过历史斑驳的微光,一点点品读传世檄文中封存的民族精神。我深知,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而是历尽朝朝暮暮、风霜雨露的果实。要采集这些果实,必须史海觅珍,溯本求源。喀左何其久,上下几千年,头绪众多,内容庞杂,因此,编纂《喀左蒙古族史略》,首先必须对蒙古族在喀左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发掘和认真的整理,把千头万绪的发展历程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进行处理,形成新的体例整合,这样,一方面便于史料的收集,另一方面也会使书籍的编写更加具有条理性,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历史镜像。

史料的收集、整理是个繁重工程,查阅古书、翻看典籍、浏览历史档案、参观博物馆、召开历史交流会议,我和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们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享受着历史带给我们的思想碰撞,忙碌得不亦乐乎。采集编纂过程中,我们共查阅蒙古族、特别是有关喀左蒙古族的史籍380多部,论文260多篇。这其中,有孤灯下阅读的枯燥乏味,有仓库中寻找的尘土飞扬,有博物馆猎奇的激动震撼,也有交流讨论的唇枪舌战。

对历史越了解,就会越感动,感动于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文化财富,感动于先辈为喀左的发展壮大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历史越了解,就会越自豪,自豪于生活在这样一片有历史、有文化、有内涵的土地上,自豪于自己能够有机会为历史的传承、为文化的保护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这一句,就足以阐释《喀左蒙古族史略》的写作脉络和编修途径。《喀左蒙古族史略》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将翔实的历史资料与现实资料有机统一,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一个地域丰厚的民族文化,给予人们文明兴替的启示,存史资政,惠及子孙。《喀左蒙古族史略》,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将开启新的历史;本身就是“大道”,又必将创造新的“大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毛泽东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科学的、有依据的信息,这样整理出来的材料、萌发出的思想才能令人信服。我一直坚信这一点,所以,在编纂《喀左蒙古族史略》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

2006至2007年间,我们去档案局翻阅封存了几十年的档案、文件、信函等,从满是尘土的册子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再加以整理,形成有据可依、有证可靠的文字材料。每一个数据、每一个人物都经过反复的确认和考量,保障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去博物馆查看文物、照片等,经过仔细的观察、研究,力求从古老的物件中还原过去生活的真实状态,形成了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使《喀左蒙古族史略》不只是一本数字、文字翔实的历史书籍,更是一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百科全书。几年中,我们奔赴散落在喀左各地的遗址、古迹,真正感受过去的气息,从废墟中发现生机,找出大量遗留的宝贵信息,为充实喀左蒙古族的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材料。例如,喀左陈醋与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齐名。多少年来,从上到下,包括陈醋厂本身,都一直认为喀左陈醋有300多年的历史,而据我考证,在元代初期,喀左民间就有作坊用大缸、坛子酿造陈醋的做法,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将喀左陈醋的起源,从清朝乾隆年间提前了800多年。现在大家常说的“吃醋”“打破醋坛子”等形容嫉妒的说法,就是来源于此。同时,在探访的过程中,大部分人员都对历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同身受,使书籍的编纂不仅有质性材料,更有充满人情味的感性资料,可读性大大增强。我们还先后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查阅蒙文原始档案、访问专家教授,去承德、赤峰市喀喇沁旗(原喀喇沁右旗)、宁城县(原喀喇沁中旗)等地募集资料、交流观点,溯本求源,寻根问底,将蒙古族在喀左的发展脉络彻底理清,形成一个根、干、枝、叶齐全的发展繁盛之树,增强书籍的整体性、历史性和真实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迈开脚步去丈量,亲身去感受,亲眼去观察,亲手去查阅,才能走出一条实证的道路,才能使每一个事件都对历史负责、每一个数据都对民族负责、每一个词汇都对文化负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亲身走在收集、整理史料的路上,我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带着历史的使命和文化的重托,还原历史真相,保护文化遗产,这条路,我们走的虽然艰辛,但是看着历史的脉络一点点清晰、文化的内涵一点点深厚,每一个人都深感欣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经过二年多的不懈努力,2008年伊始,《喀左蒙古族史略》初稿形成,内蒙古蒙古史研究专家学者阿尔丁夫、乌成荫、吴汉勤等对书稿进行了充分论证,在肯定全书的同时,提出了很多中肯、宝贵的修改意见,还亲自执笔进行补充和完善。

根据专家学者提出的修改意见,编辑部夜以继日地将初稿进行了一次、二次修改,最终定稿,向喀左蒙古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这项区域性民族史学的研究成果,以51万字的篇幅,大幅度的历史跨越,首次系统完整地再现了喀左蒙古族的历史源流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为人们了解喀左、宣传喀左提供了一本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翔实可靠的文史资料。

定稿后,向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欣然命笔,为本书题写书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晶,亲自为本书作序;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会长、省民委副厅级巡视员、著名蒙古族女作家萨仁图娅,为本书作序并帮助编排篇章题目;时任县委书记李军和县长刘学军也分别为本书作序。

2008年6月,《喀左蒙古族史略》付梓成书,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发行出版。捧着这部历时近3年才完成的作品,编委会及编辑部的每一位同志都欣喜万分。我作为这部作品的牵头人,内心的激动更是难以言表。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马背上的民族靠着这种精神将薪火传递,在喀左这方土地上成就伟业。如今,我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也是靠着这种精神,为传承家乡历史、传承民族文化而尽到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2012年6月8日
  
  • 龙翔环宇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7/14 22:02:41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请各位朋友指正,顺祝吉祥如意。
  
  • 龙翔环宇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3/7/14 22:02:42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请各位朋友指正,顺祝吉祥如意。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