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鸽子洞探幽

  • 龙翔环宇
楼主回复
  • 阅读:30919
  • 回复:144
  • 发表于:2008/11/5 0:10:37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鸽 子 洞 探 幽

戊子年重阳节,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我与甘招、水泉乡的领导同志,在陪同县政协离退休老干部视察了两个工业重点项目后,再次游览了鸽子洞。回想十几年来,陪同省市领导,已是六探鸽子洞了。

鸽子洞位于喀左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南约一公里处的大凌河西岸,是十五万年前鸽子洞人的古人类遗址。鸽子洞若干年来因常有大量的鸽子栖息繁衍,故称鸽子洞。这个洞属奥陶纪灰岩,经长时间地下水浸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鸽子洞坐落在陡峭悬崖之上,洞口面向东南,郁郁葱葱的灌木丛林之中。山脚下是奔腾不息的大凌河。前几年,水利部门在这里投资兴建了翻转闸大坝,形成了宽阔的人工湖,洞口距河床35米。纵目远眺,大凌河碧波荡漾,流水潺潺,山、洞倒映入水中,水光山色,浑然一体。河东岸是梯田和坡地,今年虽大旱少雨,但因傍凌河岸边,可以灌溉,仍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洞口处于峭壁之中,其山势险峻,攀登极为困难,古人类选择这样一处既能遮风避雨,宽敞向阳,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天然栖息场所,可见他们的聪明才智。洞口的形状如蒙古族身披的皮囊,口小囊大。洞内纵深15米,最高处18米,内室20平米。洞内冬暖夏凉,通风效果极佳。在洞内细听袭入洞口的风声,与山脚下奔腾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相互交融,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鸽子洞的石壁由奥陶纪石灰石和侏罗纪紫红色砂页岩组成,由于受到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了许多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的天然溶洞。古人类以其独特的构思和生活方式,为自己设置了门厅卧室,并且此居室多为套间,上下楼。洞内宽敞明亮,可容纳三、四十人。建国后,党和政府曾多次组织进行考古和挖掘。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已在鸽子洞内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物,有丰富的打制石器,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共获得68件石器,22种哺乳动物化石。当时人类的生存主要靠狩猎,使用工具即打制石器。他们的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制作石器的石料,主要来自大凌河的石英岩,也有少量燧石和脉石岩。砍砸器是用较大的砾石制成,粗糙钝厚。刮削器制作技术较高,刃缘锋利。打制石片或修理石器采用锤击法,从工具的类型、规格等来看,都与北京猿人为主体的文化内涵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来看,当时狩猎的有野兔、沙狐、虎、豹、硕旱獭、披毛犀、小野猫、鬣狗、野猪、野马、野牛、羚羊、岩羊、熊、狼、鹿等。另外,还有许多鸟类、鱼类化石,证明了我们的祖先——鸽子洞人的生存环境。据专家考证,当年鸽子洞西北部低缓的山坡上覆盖着大片的森林,河谷盆地生长着茂密的草丛,气候湿润温暖,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于古人类来说,既可栖身又可狩猎,且山脚水源充足,生存条件得天独厚。进入顶洞,才发现这里真的非常适合居住,此洞的洞口略小,但内部宽敞,能阻止强风吹入,地面平坦,无杂石突起,适于起座躺卧。在此洞最重要的发现是一米多厚的灰烬和烧烤过的兽骨。这足以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会使用火。1979年调查该洞时,还发现一颗完整的小孩牙齿化石。1983年对洞内出土的骨骼作进一步鉴定时,又发现一块人体髌骨化石和一块头骨化石。我们一行人从鸽子洞中出来,又攀爬到山顶。纵目远眺,一览无余。自治县五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工业重点项目的生成和建设,农村三大主导产业,保护地、设施农业的兴起,特别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大北线的拓宽,与高速公路的连接,都缩短了与鸽子洞的距离。我们又走到大凌河对岸,远眺鸽子洞,拍摄了一些珍贵的照片。

 鸽子洞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辽西古环境、古气候、古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代表着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型,也是迄今辽西大凌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居住遗址。鸽子洞由于重要的史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科研第四号,还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编入省内历史教科书中,成为重要的历史教材。 

                          

                                    写于戊子年重阳节夜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