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分享]现代版的“孔子礼乐”说

  • 白云sfg3850152
楼主回复
  • 阅读:793
  • 回复:0
  • 发表于:2006/2/28 6:35:19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礼与乐分别是人的内心修养与外在表现的两个方面,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作为个体的人,都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不断进步,作为群体的社会,都需要培育礼乐文明。
 不久前听了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的一场讲座。当周教授那带有音乐般旋律的声音戛然而止,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大家久久不忍离去。因为大家仍然沉浸在音乐的审美意境和对艺术与人生的思考之中。周教授已把音乐和艺术这个话题生动美妙地永久地印刻在听众的内心深处。

  周教授在讲座上告诉大家不要带着负担听音乐,音乐“无需懂”,它仅仅是内心的审美享受。但同时人又可以借助“联觉”功能在不经意间把日常的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移情于听觉,赋予音乐一定的意义和内涵。比如听严肃音乐会联想到二锅头、足球等;又比如,听轻音乐也会联想到软饮料、沙滩排球等等……

  正因为如此,人们需要培养丰富而全面的感悟能力,不断提高感悟素质,这不仅是为了享受音乐之美,更能使我们感受生活的乐趣,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周教授还将话题扩展到艺术之外,通过列举各种事例说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说明个人感悟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将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留给了听众。

  周教授关于音乐、艺术与和谐社会关系的论述真让笔者叹为观止。朦胧中,忽然有这样的联想: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孔子礼乐”说吗?周教授不就是一位现代的礼乐宣讲师?

  众所周知,孔子强调恢复周礼,但孔子同样重视“乐”的作用,“礼”与“乐”是孔子思想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那么古代对“乐”是怎么理解的呢?《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那么“乐”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因此,世俗地看,“乐”是一种教化的工具,孔子倡导乐教,把它作为“六艺”之一,列入教育科目,要求学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因此,古代的“礼”是规约行为的、外在的理性的制度设计,“乐”是内心的感性的审美享受。二者的关系是:“立于礼,成于乐”。礼内化于心,乐外化为礼,内外合一,秩序井然,和谐有序。

  礼与乐分别是人的内心修养与外在表现的两个方面,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作为个体的人,都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不断进步,作为群体的社会,都需要培育礼乐文明。如果人人都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人类社会将在更高层次实现和谐。因此,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不能没有礼乐文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09日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