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转贴]谈古代朴素的素质教育观念

  • 白云sfg3850152
楼主回复
  • 阅读:967
  • 回复:1
  • 发表于:2006/2/28 6:36:47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今天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对孔子以及其他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比较、分析和推理而得到的新认识,可以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参照和参考。

  一 “有教无类”与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一生最大的行径,就是开科授徒,而孔子的开科授徒并非选拔式的,而是“有教无类”。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人天生的资质也许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孔子的这一思想,正与今天的素质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认识到“学”的重要,所以发这种宏愿。 

  孔子之后,朱熹特别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他认为“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通过教育便能够“变化气质”,“气质之性”有清有浊,有善有不善,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清,去不善而从善。 

  “理”是永恒不变的,“气”是可变的,学为圣人就必须以“理”胜“气”,变“气质之性”为“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朱熹的这一观点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只要施教,那么人人都可以变好,都能自立,而不再有贤愚善恶的区别。 

  这是自孔子以来,古代教育家一脉相传的对人类、对教育的强烈的信心,而我们的素质教育,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二 全面发展与春秋礼乐 

  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孔子的教育思想,构成了他教育体系的主干。 

  而他对于美育的见解,也有过人之处。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小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追求音乐的妙谛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足见其对音乐的重视。 

  孔子用以教徒的教育材料中,《礼》是讲礼仪规矩的,属于德育范畴;《乐》是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一方面;孔子的晚年编订鲁国历史《春秋》,向学生讲授历史,这与我们今天的中小学忽视历史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三 主动发展与“各言其志” 

  《论语》中的《卷六,先进第十一》,为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孔子让四个学生各自说自己的理想。 

  四人中,有人说,“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有人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有人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有人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如果抛开孔子对这些人生理想的评价,单从这一做法来看,孔子是相当重视学生的个体主动性的,而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式。 

  关于主动发展,唐代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柳宗元认为,教育学生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不要妨碍其自然的成长。要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学生,即“顺天之木,以致其性”,不能太过或不及,既不能戕害学生的发展,也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说,孔子和许多古代教育家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等三个层面上的教育理论,有些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 

  在今天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对孔子以及其他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比较、分析和推理而得到的新认识,可以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参照和参考。(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朝阳教育》编辑部,122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4日第3版

  
  • 爱书女子
  • 发表于:2006/3/1 15:49:16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今天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对孔子以及其他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比较、分析和推理而得到的新认识,可以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参照和参考。确实可以参考一下。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