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小说《爱,别说对不起》(五)

  • 日日馨
楼主回复
  • 阅读:1080
  • 回复:2
  • 发表于:2011/8/25 16:50:34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五)

人们不能守着一块自然风景好的地方无动于衷了。
立龙山有千年的松柏,有茂盛的树林,有飞动的野鸡,有跳动的野兔野狼野狐狸。有了这些,立龙山就有了热闹的场面,就有了大自然的壮美。静与动的和谐,静与动的优美,构成了立龙山新时代的气派,新时代的风光。一村人,守在它的脚下,要是不在它面前搞出点名堂来,这村人,还真的是无知,真的是愚昧。尽管,王财老婆看香成了一道风景,但村里人没有信她的,她的仙道,只能朦骗外来人和远方人。这也许是一种活法,也许是一条生路,不然,这世间太单调了,太单调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上一辈人,没有一个读过大学,所以,上辈人,就想让他的下一辈一定要上大学,一定要出去,看天安门,看长城,看西安,就是看看周边的县城也行。
立龙山是有灵气的。除了,两座庙给带来古老传统的文化之外,它的自然景象也是如此的吸引着人们。
龙头抬得很高,凌河水在它的下巴颏下由东而向北流去,这龙是不喝凌河水的呀!正因为,不喝凌河水,所以,才经常出现,说旱就旱,说风就风的天气。不管道人讲的,还是庙里的和尚说的,这立龙山,天然的本态是不能改变的。
如果龙头的顶上的那棵柏树,真的是在寻找自己的儿女,那么,都站在那上千年了,还没有音信吗?这是一个算命先生,来庙上上香,他一眼看到这个柏,然后,就顺口说了一句“那是棵望儿柏。”以后,人们就这样叫起来,“望儿柏”望到了什么?望到了历史,望到了现在,还是望到了这里一幕又一幕出现的今天与明天的故事。
望儿柏的身上,让人系了好多红绳了。说那都是人们许的愿,或认作望儿柏作干妈、干爸了。能在山顶历经春夏秋冬的风风雨雨,生命力可谓强亦。谁看到不为之震撼而心动呢?朱泰的老婆为了让儿子俞明顺利地考上一个大学,每年都去拜一拜 “望儿柏”,那上面也有她系上的一根红绳。
从前,这自然的山是没有让人思想的地方,改革开放一年比一年丰富,人们出出进进一年比一年多起来。所以,一处自然,让有眼光的人看起来,分析起来,就有新的命运前途了。朱泰为什么要立龙山的西坡,这就是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进步。夏天吃完午饭,朱泰就坐在山的坡上仔细打量这片荆条树,他眼前飘动起来的不是荆条花,而是一个大大小小筐与篓。这一片荆条立秋之后就能割了,立秋之后就能编织了。一阵凉爽,一种奇想,一片风景,一场美梦。这个大地,在如今的日子里真要灿烂生辉。儿子俞明要是上了大学,立龙山下的人们,还会给他起一个好封号的。
朱泰坐在山坡上,他看到了立龙山这条龙头带起的身子是越来越壮丽了。
人们近几年来立龙山不旦是奔着香火,有更多的人是奔着风景来的。春天,荆条花一开,满山的蜂儿飞起来,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是一处自然纯净的家园。立龙山在过去,曾经受过集体的保护,这里的山林都有着历史上的记忆和故事,如今只有老辈人知道这山茂盛起来的原因,晚辈很少有人知道了。就是知道也觉得不怎么稀奇。因此,人们只为眼前的山景而喜,不管从前怎样。
立龙山卧在这里,两座寺庙坐在龙头上,那种古朴与现代的结合装饰,让人增添了好多新的想法。相信佛祖,又不想依靠佛祖的人很多。为心愿而求佛,为财富而求佛,就是这孩子升学考试也要求佛。看来,这庙的佛祖力量真的很大了。
但朱泰一直分析的是,这片山上的荆条,才是给他带来实惠的东西,所以,当主任答应卖给他这片山时,他在夜晚偷偷地给主任送去了五斤好旱烟。他认为这是平生厚道之人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王财早就看出来了,早就知道他的心计。王财一找他说事,他就加小心。告诉王财补地苗 ,他就觉得自己做得不合适了,不应该嘲笑王财。人总有不如意的地方,人总也有需要别人的时候。朱泰坐在山坡上想一会之后,下山去,回家准备该怎样向王财道个歉。
其实,朱泰喊王财,王财上了菜地,生了点气,可是,一干起活来也就忘了。过后,知道朱泰是跟安国民较劲呢,是想盖一栋北京平,然后再买车。王财不计较这事,也不往他们俩个人中间挤。王财在老婆的指挥下,也开始热火朝天地干了。一旦,老婆看香挣了大钱,他家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国民的女儿安丽在县城读书了,这个消息在立龙山的小村传开。安丽在立龙山小学读书时,就一直学习好,安丽很活泼,很现代。她也像安国民一样脑瓜好使,所以,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时候,以全乡第五名的成绩考上了县城中学。朱泰的儿子俞明,也去考了,但考了第6名,于是,老师就觉得俞明平时是比安丽学习好的,只是考试出了差,这不能说俞明就是学习不好。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把俞明推荐上了县城中学。这样立龙山下的小村就有两个孩子上中学了。一时间,小村上上下下,都为这两个孩子叫好,真有出息,立龙山终于有上城里读书的人了。
安国民以自己的女儿去县城读书,感到格外高兴。他总在人多地方说:
“我女儿安丽,就是比朱泰俞明强,不用找人,就顺利上县城中学。”
别人听了,也大加称赞。但朱泰听了,就心里不舒服。我的儿子不就是跟他女儿相差一名吗?就是晚了几天上学嘛,这有什么砢碜的?村里人,没有过多的议论。因为,好多年没有孩子去县城读书了,刚刚有两个,高兴还来不及呢,又来咯咭什么。
杨旺的苹儿,在读完小学之后,就不念书了。一直在家,一直与杨旺做家里地里的活,梅子说是跟周达走的,究竟与周达在不在一起,谁也不清楚。这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还没有消息,苹儿小时候,心里记下的母亲形象,早都没影了。
苹儿要与王财的儿子王虎一起出外打工,杨旺不同意,他怕女儿在外吃亏。在者说,女儿一走,家里剩下他一个人了,很孤苦,很寂寞,但是,女儿也大了,十五岁了,老是在家与父亲生活,也不会有出息的。
朱泰劝杨旺:
“让孩子出去吧,都是一个村子的人,没事的,王财的儿子也不是混子,也很正干,带不坏苹儿。”
杨旺很失望地说:
“那我以后可就完了,没人管了。”
“以后孩子挣钱,也会管你的,不用担心,我过一段时间也让小芹出去,俞明就得读书,就得上大学,小芹不念书就打工吧。”
“那过一段时间让苹儿跟小芹走。”杨旺接着说。
“跟小芹走,也行,反正不能都守在这山沟里,我们这辈人守着这山沟就行了。”
朱泰说这话,他是心里有数了,看着一片荆条,然后,搞一个编织厂,一下子不就发了。
朱泰的想法是对的。谁不想让自己早一点地富起来啊!村里的孩子能读书的都在读书了,从前,村里村外疯跑的现象没了。教育为本,科学致富,现在天天都有人在讲。村主任也一天不闲着地到处学习。种地已经五年了,但好像除了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别的什么起色也没有。
朱泰说是让荆条出效益,但现在也是,只编几个筐筐篓篓,还没有人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人的认识很慢,就是读书的问题有点懂了。俞明与安丽去了县城读书,人们都觉得今后的孩子得走这条路。安国民日子过得可以,养蜂也能挣到一些钱了,但规模也不大,前两天,放在山上的两箱蜂,还丢了呢。                                                            杨旺说:“是让庙上的小和尚偷去搞封贴去了。”
安国民不信,说:“那是佛家圣地,怎能干这事呢?” 
“怎么不干,现在的和尚,都是省心的主,年轻轻的,就知道怎么骗钱。”杨旺理直气壮地顶安国民。
后来,有人证实,安国民的两箱蜂子还真是庙上的那个小和尚偷去了。这些修行之人真让人怀疑了,都说传佛祖之恩,为大众超度,为社会安民,没想到,也是一伙不干正事的主。
安国民知道了,也没去过问,因为,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在去问,也只能生气了。两座寺庙的确有了气派,也招来了不少僧人,但好象都不劳动,都很年轻,有的白天光头闪闪地穿着佛家之衣去讲经化缘。晚上就换上西装革旅,去昌美县酒店找乐。日子长了,立龙山人都把那几个小和尚叫花货。但远方人不知道,远方人虔诚。
又一个十五庙会来了。
立龙山下的公路旁,山脚下,周围的大大小小的地,都是大车小辆,都是人山人海。以卖香裱为主的经商大军,头两天就把立龙山的各个空地占满。一个盛大的庙会就从这香火之旺,开始了。
立龙山脚下,是一条近年刚刚修好的柏油路,从此,人们出出进进都走这光亮的柏油路了。凌河在柏油路的北侧,那种水流清清的悠悠之美,让来于此地的人们,既有一份得水爽目的好心情,又有一份见了盛大香火而亮精神的干劲。
柏油路的两侧,都是卖黄裱纸和香的,除了,就是吃的,还有小青年们玩的那些东西。
今天十五,是个好日子。立龙山的人们也都像赶集一样,一拨一拨地往山脚下走,也准备上庙堂见一见这盛大节日里佛祖是如何欢喜的。
在山脚下,卖黄表纸和卖香的大小摊位,杨旺与王财的老婆仔细查了一下,足足有三百六十八家,柏油路边上出现了一条长长的黄色走廊。年老的、年少的都争先恐后地拿着香,拿着纸,爬向山去。这条昂起头的龙啊!把嘴张得大大的,就等着人们为它送上祝福呢!
卖香的人吆喝着,双手托着黄裱纸高声叫喊“上香上香,一年顺当当,送上一叠钱,万事神仙帮。”
朱泰的老婆冯文慧,听到叫喊,转头一看,原来,王财在那叫喊呢。她想上前去买几柱香,但又一想,本村住着,不好意思,刚想转身到别人摊上去,王财看着就叫住了她:
“文慧,就在我这拿吧,不要钱,今天送给你,又给儿子来求福吧!那就多上几柱香,儿子肯定能上大学。”
听了王财的话,朱泰老婆很顺心,于是,就在王财摊前买了十柱香,十叠纸。但还是给了钱。她觉得,来到这,就得心诚,就得认认真真地做。
“快来买呀!一叠黄裱,送给神灵,一柱圣香烧给上苍,全年幸福,人人健康,求啥得啥,神灵也帮。”王财的顺口溜又喊起来。随之,立龙山下,一片沸腾的景象就来了。
小贩的叫喊,让人听了有些惊恐。
见此之景,谁能有不买的想法呢?时髦的女郎,帅气的小伙,不容你是真的虔诚,还是假的阔绰,都一窝蜂似的,站在小摊前,既不讨价,也不还价,大大方方地拿出票子,换上几柱香,几叠纸,然后,有说有笑地向两座庙堂走去。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右手拄着一根拐杖,左臂二十多岁的女儿扶着,苍老的白发,让腾起的香烟吹得七零八落,两眼让皱纹挤得已经只剩下一条小小的缝,两脚挪动的步,蹭着地面而发出沙沙的响声,口里自语:
“丫头,快到了吧?”
女儿答到:“妈,就到了。”
“三十多年没到这上香了。”
老太太一边自语,一边抬头向山顶望了望,她看到那颗望儿柏了,她长长叹了口气。望儿柏,一下子就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大儿子,大儿子就是死在凌河那边的白光山上,是打鬼子,不是当胡子。
老太太走路很吃力,她想:今天是不能走到庙堂里去了,能在山脚下,敬上一柱香也就足矣!
此时,山脚下的那块平地,已是香火四起,所有上了年纪的人,只好在这里虔诚了。王财不但提供香裱,还提供火柴,而且,还要主动上前给点燃。这是做生意,也是为她老婆干活,只有这样,王财回家才不挨骂。
山脚下的这块不足五亩的土地,地边紧贴公路,秋天收割地里留下的玉米茬子,全部被香火烧去了。在地面上竖起的密密麻麻的香柱,一缕缕青烟,有风,随风飘飘斜向云天;无风,直直地冲向庙堂。黄裱纸燃过的灰,一脚踏上去,腾起的灰,足足盖过脚面,让风一吹,打在人的身上,脸上,让人无法躲避。
心诚的人是那样的多,那样的一心,那样的一意。每个头,磕在地上,有响声的,没响声的,都是心愿的寄托。
过来一位五十多的老汉,手中拿着两柱香,还有一叠厚厚的黄裱纸,抬头望望山上的庙堂,他有点力不从心了,可在脚下这块土地上燃香,他还觉得有点对不住神灵。矛盾的心理,他也只好在这块平地上寻找点香之地。
他跨过渠沟,左右寻视了一番,上前两步,终于在黑压压的祈祷人群中找到了一个空位,与一位青年妇女紧挨着蹲下,双手郑重地将香柱用土埋住。握着双拳,做了揖。找火柴,身上没带。于是,望望周围这四起腾腾的香火。他对身边的妇女说:
“大妹子,在你这借个火吧,把这柱香敬上。”
青年妇女只顾嗑头,并不知他在说什么,于是,他又大了点声:
“借个火吧,我把这香敬上。”
青年妇女有点愤然,回过头冲他说了句:
“来庙上香,不自己带火,那可不好,本身就心不诚。”
一句话,说得老汉,脸红红的,不知所措。也许山村人憨厚就是老汉的本性,他又到香还在冒着火焰,人已经离开了的地方去借火,刚用香对上那火烟。
“不要借我的那柱香火。”
一声叫喊,吓了老汉一跳。回头一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正在不远的净地上冲着这香嗑头呢。嘴里嘟哝着。老汉没有听清他到底在祈祷什么,可老头磕头的次数,他记下了,六十六个。老头起身,脸上虽有欣慰,但褶皱的脸皮,还是让人读出了他的苦难经历。让人心中涌起凄楚寒酸的悲哀。
老汉,听到这声音,缩回的手不知放在哪,老汉起身,收回香,脥着黄裱纸,决定离开这块香火四起之地。
看到今天的风景,老汉心想:自己是不是也有点愚呢?神灵,过去的年代,我不知给它送去了多少黄裱纸,多少香,可那时,该去的也还是都去了,不该得来的,怎么祈祷也还是没有得到。可这眼前之景,还是让人怀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你拥我,我拥你,都朝这儿聚来。就看上山的那条陡崖小路两侧吧,尽管政府用栅栏都围了起来,可是,栅栏上让人都已经系上了红红的丝带,在这山下看,就是一条长长的红色城墙了。
老汉想离开,一对小青年,看着他踌躇的样子,忙说:
“来,你把香埋在这,我来给你点火。”
老汉依了,把香埋好,黄裱燃起跳跃的火焰,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两眼呆呆地望着香火。
小青年有点急,似乎是一种喊叫:
“怎么不嗑头呢,不嗑头,烧香不灵,快!香火还燃着呢!嗑吧!谁都这样,别管那么多。”
老汉看看四周,可不是,十来岁的孩子磕头,戴眼镜的磕头,握手机夹包的磕头, 穿皮甲的也磕头。
更为壮观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的左右是两个小男孩,架着胳膊,从山的脚下一步一头地向山顶的庙堂磕去。小路上,上下拥挤的人,见此之景,都把路让给了他。
他把头磕下去,两个小男孩,半跪着,身子弯成一个弓形,又将他扶起,然后,他又把头磕下去,就这样一百八十个头磕到山顶。
他长长舒了口气,脸颊上的汗,流在衣襟上,湿了一片。
两个小男孩,坐下气喘嘘嘘,用手捋着额头湿透的头发,望着庙堂香炉升起的冲天火焰,有点神圣地觉得自己是在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
山顶有叫喊:
“这样磕头,才是虔诚啊!上苍神灵才能保佑啊!”
好多人,被这喊声震慑住了,各个都把目光移向了这个中年人,觉得自己做的是不是还差了点。
老汉见此一幕,转身头也没磕,走了。
小青年忙喊:
“你还没磕头呢,怎么不磕啊!”
老汉就是没磕,走了,一会就消失在这人山人海的人群之中了。
一次庙会,王财发了,挣了不少烧香钱,他老婆看香的知明度又提升了很高。
  
  • 女飞车
  • 发表于:2011/8/25 18:11:58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愚昧的人们啊,真的很无奈。
大家手笔,很现实的。极度欣赏。
(0)
(0)
  
  • 云中飞龙
  • 发表于:2011/8/26 6:05:17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欣赏!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