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利州笔录》

  • 日日馨
楼主回复
  • 阅读:2206
  • 回复:17
  • 发表于:2011/11/17 19:06:19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利州笔录

                                                              此文发表在《辽宁散文》第八期上
                                                                                     (一)
我知道有一个叫利州的地方,那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因在乡下多年没有考上学,最后决定进小县城试一试。改革开放有动静了,但小城来的很迟,很迟。千年自然与人为形成的一个环境,哪能说变就变呢!
那年九月的下旬,我在自家的房后,等了两个多小时的班车。那班车跟牛似的,终于来了。我站在路中摆手,司机手忙脚乱地把车停在路边,然后把头探出车窗,高声说:“等车不能站在路中,往后要懂点规矩。”他说这“规矩”就是交通规则。我虽然读了十几的书,但对这交通规则还是不太理解。反正上车,反正进城。车一站,我就在弟弟的推送下窜了上去。车上的人很挤,没有座位。一路站到小城,一路也听到车上人们沸沸扬扬的叫喊声。男人话声粗,女人话声细。讲的都是我平时听不到的东西。半路的时候,突然,有个女人叫司机停车。司机说,这车有时间限制,得快点进县城车站,不然往建平去就误点了。女人又喊。司机说:什么事啊?女人说:憋不住了,撒尿。车上一阵爆笑,而且,有人还笑差了气。那女人冲着笑声,大喊了一下:这有什么好笑的,一天就喝那点稀稀的杆粥,能不撒尿吗?这一声叫喊,有人立马就不笑了。生活本来如此,上哪找体面去呀!有一个男人,正在把笑声往回噎,劲大了,嘴里叼着一颗烟,嘴扑哧一出气,那根烟正好落在了一个姑娘的五号头上。车内就出现了烧焦的猪毛味。人们捂着鼻子就喊:什么烧着了?姑娘在这呼喊中发现是自己的头发着了,那眼泪就如泉子一样从脸上淌了下来。人们没动静了。人们无声了。喊撒尿的女人也不吱声了。司机很有耐性,开这样的破车他有非常好的脾气。是不是日子久了,人都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一直无语,一直听着和看着。
两个小时,我在小城下车了。站在车站门口,我立了很久。我转向了。太阳怎么又跑到东边去了?在家太阳下午两三点钟正在西边,而这里太阳还在东边。都说一个党领导,都说一个太阳照,怎么刚刚走出两个小时的路,太阳就变了呢?难道我那家乡与这小城就真的不是一个档次?太阳方向都不对了,那家住的地方,肯定与这不同了。真是不同。我扛着行李往前走,看着路边有标牌,牌上写着“南健康路”“北青年路”。我去的地方,就是青年路。青年路就是学校。是小县城的最高学府。是我们那一代人向往的圣地。如果一脚踏进了这个学府,那么离挣到铁饭碗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小城的街一共有四条。南北的两条,分上下;东西的两条,分左右。线条非常清晰。路的两边栽有属于地域特征的白杨和柳。栽这树很好,小城除了有零星的一些人骑着自行车,其余,都是步行的人。人在树下,慢悠悠地走,偶尔有辆汽车跑过,它不鸣笛,人也不理它。一个劲地开就是了。白杨与柳树都长得很粗,春夏之时,路边上一片树荫,走在它们下面,很惬意,很舒坦,很凉爽。所以,那时没有受到太阳毒辣辣暴晒的气,也就是走几步路而已。一切都靠双脚努力,一切也都靠自己。小城有了这四条街,这四条街形成了一个“井”字,从此,风景就在“井”上飘动起来。
我很快认识了这四条街,但是,就是方向弄不准,一出校门就转向。日子长了,有人一直在给我讲,说这太阳是没变的,就是小城落在一片河滩的洼处,四处又没有什么高山。北面有一个山吧,虽然叫乌兰山,也是蒙古族人自己起的,叫出来了,但就是不像山。怎么看都是辽西卧着的一个丘陵。有树木杂草,有各种花开放。更多的植物,都是天然的杰作。很少有人上去,很少有人在山上闲游。我到这里,第一眼望到的就是一个大铁塔,但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也是有人讲,说那是小城最具标致性的建筑电视塔。可我一直没有看过电视,也不知道电视是什么样子。立那一个塔有什么用呢!但让我一下子兴奋起来的却是在铁塔上筑起的喜鹊窝。千百年来,喜鹊都是在树上筑巢的,为什么跑到这高高的铁塔上来了。树在何处,家在何处?站得高就看得远吗?这高高铁塔让喜鹊安然无恙了。让小城的最高建筑又有了一点神气。                       
(二)
 “世界一处是比一处大的。”这是乡下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常说的一句话。我见到了这个比乡间大的世界。往这小城的街上一走,腰杆好像更直了些。乡间种地的人多,这里做小买卖的多。两者有命运的相似,有本质的相同。在岁月的风雨里,都得活命。为命而付出的劳动,为生而想出的一个又一个门路,在这个小城渐渐有了名声,渐渐让人们找到了出路。
利州是朴素的,生存在这里让人很放心。我来这里读书,第一次见到的小吃就是碗饦。那时,碗饦五分钱一个。是什么做的,我不清楚,但吃起来味道很好。碗饦是这里的特产,外地来这里办事或打工的人都想尝尝。一时期,碗饦成了小城的骄傲。我与它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那一天,学校放假了,中午学校食堂没有饭。我就和同伴出了校门,站在校门外,左右那么一看,一眼就把大街的南北看得清清楚楚。脚下的水泥路也已坑坑洼洼,石子不时地滚起来。一个女子骑一辆凤凰牌的二六型小车顺我的身边擦过,香香的雪花膏味一下子扑鼻而来,我使劲吸了一口,同伴也使劲吸了一口,同伴说:“别去找吃的了,这一口香气就饱了。”我说:“精神就有这么大的劲头,那以后就吃一顿饭吧,反正现在也没钱。”同伴不语,我们前进。前进是用双脚把马路踩得山响,还不时的东张西望,像是在寻找什么,又没有什么目标。两只眼睛把这个小城所有的景色都清晰地装进脑海。
年轻也许没有那么多忧愁。因为,很早就记住了高尔基的一句话:“忧愁是贬了值的资本。”这下可好,生怕自己贬值,生怕自己没有出息。一股劲跑到小城来复习了。在街上转了一圈,没有找到任何填饱肚皮的东西。伙伴与我就发现了在陈醋厂的大门外,有一个老汉在卖碗饦。那就吃一个碗饦吧,我们都这样想。看上去碗饦很瓷实,也很有胃口,也许是实在太饿了吧!不然,不会瞅出碗饦香甜的。我站在老汉的摊前,一边端详碗饦,一边向他问起碗饦的做法。虽然很饿,吃它也得弄个明白啊!这就是做学生的,吃东西又和听课联系到了一起。老汉讲:在利州小城他是第一个做碗饦的人,有十二年的历史。十二年就是历史了,这还得了吗!我听他讲着,碗饦的做法绝不是乡村大铁锅贴上的玉米饼子,两手一攒面团,左手右手一折,使劲往锅上一掴,就算了事。先说它用的粮食,一是好的荞麦,二是好的高粱,两者的面和在一起,所有的作料都放好了,每一个小碗均匀地装好,放在蒸屉上,上锅,大火大火地蒸。三呢,这三,就不说了,是我家祖传的秘方,不让外人知道。就这一个碗饦也有秘方啊!我心里疑惑了。老汉不说了,我也不问了。饥饿的肚子还等着嘴张口呢。我费了好大劲在衣兜里找到四分钱,伙伴找到五分钱了,他吃一个,钱够,我吃一个,钱不够。我掂量着四分钱,手左右晃动着。伙伴接过碗饦连蒜带醋,都加在了碗里,蹲在马路边,就哗啦哗啦地往嘴里扒拉。那声音很刺耳,那声音很揪心。我们两顿没吃饭了。当我手里还攥着那四分钱的时候,伙伴已经把那个碗饦吃得一干二净。转头把碗放在摊上,双手一抹嘴巴,冲我说:“买呀!又舍不得花钱了,饿坏了,咱上哪找大本去啊?买吧!吃完回去战斗去。”我很不好意思,把手掌摊开,伙伴看到了那四分钱。他明白了,不吱声了。我想到了孔乙己,也想到了雅典太门。还想到了那个手攥一分钱死去的故乡小凯。老汉看出来了,他伸出满是老茧的右手,手背让岁月的风雨腐蚀得又黑又粗。如果有脾气的小姐或什么阔爷是不会看他的手的。老汉的手就像我父亲的手一样,刻着劳作的艰辛,刻着劳作的苦难。有力量,而没有鲜活;有厚实,而没有白嫩。风雨人生都在手掌上作出了文章,谁能读懂,谁能延续?老汉抓住我的手,我瘦瘦的五个指头跟干柴棒似的。小的时候,总是伸开五指去跟如来比,说孙悟空也不会跑出自己的手心。现在看来,连一只小虫也抓不住了,还有多大威风啊!老汉抓着我的手,安然没有一丝笑意,“孩子,收起那四分钱吧,留着买个本吧!老爷子给你打一个碗饦,吃了,回学校。奋斗吧!看看那些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多神气。”我听了很感动,眼里有泪花在动。老汉的话我牢牢的记在心里。那就吃碗饦吧!一个碗饦,我是怎样吃下的。后来问伙伴,伙伴说:“没法形容当时的吃态,不能再提了,一提就伤感,一提就心酸。”
碗饦是利州的特产。这里的人们一直以它为伴,一直让它与我们的命运相连。生活的每一天,碗饦还是一道可口的菜。这是利州人的情结,这是利州人生活的一种方式。碗饦的制作工艺已经不再是秘密,谁想做都可以了。如今,它成了外地人来此之时的一种精神点缀。“尝尝我们这里的碗饦吗?”一来外地人,我就先把这句话放出来,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真诚。客人高兴答应,我立马就去操办。然后,就等待客人的美好赞誉。不能离开与不能消失的碗饦啊!在利州城里,也用不着走多远了。养一方人心情,育一方人心智,再给一个地域留下一处风景,这个物产啊,就是人文与天地的相依相容。
                    
(三)
 
利州小城,一直让人们骄傲的就是那座老塔。我二十几岁来到这座小城,对于老塔的认识,老塔的观察,逐渐随日子的前行而丰富起来。老塔也叫燕塔,它的历史足迹早已有人作了记述。这一次,是在春天的小雨时节,让我看到了燕塔在我们这座小城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证明历史,不仅是民族走来的象征,它还是小城人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寄托。古代人把它当不当神灵我不知道,反正,今天的人们,早已在它的脚下叩首膜拜了。
古塔坐落在县城高中的院子里。为什么要与一所高中牵手在一起,没有人过多的去考虑。古往今来,塔都是与寺庙站在一起的。唯有我们这个小城的塔,这样安然地站在了校园。春光亮起,燕子归来,春天的消息在古塔身上开始萌动。它身上凌乱的瓦片,残残断断,有的在半空悬着,眼看就要掉下来,但是,就是不掉。所以,人们看了,就是神,就是不可思议。神灵的伟大,让这里的人对它有了无限的敬仰。古塔在辽代起步,一直走到今天。从前的美丽身段,落下了岁月的风尘。不然那些杂草怎么一直在塔顶上四季飘动啊!有一个和尚,先前路过这里,他来到塔下膜拜。有一个女人跪下求于他说:“佛家圣僧,看在我这贫穷的老婆子面上,您给指点一下吧!我的儿子得了病,一直不见好,您看看,给出个方子吧!我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老和尚虔诚地合起双掌,高高地举过头顶,闭了双眼,又睁了双眼,恭敬而谦卑地对老人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佛有法,法不治病;我佛有道,道不落俗。你那儿啊!就让人取塔顶的一株草做了药引吧,七天之后见好。”老人再一次扣头,再一次拜谢。就在老人还想讨教时,和尚没影了。塔顶出现了一个和尚形状的云彩。人们一下子惊呼起来:“那是菩萨呀!”“那是观世音。”“赶快跪下,快磕头,我的妈呀!我见到菩萨了!”“这回谁都别动,快抬头,塔顶有祥云了。真的是祥云啊!就在人们千呼万唤中。太阳被云遮了过去,小雨从天空淅淅沥沥地下来了。“这是菩萨降的祥雨,快接,快让他洗洗身子。”这一次,人们充分认识到佛的威力,神的大爱。老人一直没能爬上塔顶,没薅到塔顶上的小草。但是,当燕子啄泥筑巢的时候,燕子叼的小草却从塔顶纷纷落了下来,老人赶忙捡到手,拿回家,给儿子做了药引。儿子自从吃了这药,日渐好转。老人逢人就讲和尚指点的就是灵验。人们从此也更加信服起来。这就有了,紫燕含灵草的说法。到底是什么让日子前行,到底是什么让生活进步。神灵一直不被人们忘记,古塔一直在让人们敬仰。
春天,有小雨飘来。那些燕子在塔的身边盘旋飞舞,歌唱戏逐,成群结队,上下翻飞。有燕子,古塔就有了灵气,灵气一生,精神就更加丰满。那破旧的形象,成了苍老的神威。那残断的砖瓦变成了岁月的宝贝。春有细雨,轻轻的润泽,塔身开始苏醒,生在塔身上的小草,还有一棵小树,都像孩子依偎母亲一样,嫩嫩地长了起来。古塔在春天里,是一位恩泽生灵的道者。这千古岁月它就这样走过。有人敬仰,它是如此。无人敬仰,也是如此。泰然的形象啊!就在利州一直守望。
春雨把塔身一冬的尘土洗下,塔就变成了灰色的底本。燕窝在那一个又一个破碎瓦片里,小燕一个又一个地从里飞出。春光的温柔,春雨的细描,古塔的燕子个把月就成千上万。它有多大本事让这些燕子生存啊!也是一个道人来于此,他想找一找当年圆寂的和尚是不是在这座塔底下。道人有了私心,他自己单独来,单独探寻。一个春夜有雨的日子,小雨在古塔上尽情地梳洗。道人本不该来于此塔,他没有膜拜古塔的道理。他有私心了,他破了戒。一个夜晚,他上上下下找了个遍,也没有圆寂那个和尚的踪影。正当他想离去的时候,一个春雷响起,他被闪电击得粉碎,随之就是一群燕子飞起来了。从此,就有道人变成紫燕子的传说。这些燕子,年年春来,年年秋去。是了却心愿,是生儿育女。让人一直心迷,心醉,心痴。
古塔一直苍苍站立,利州景象渐渐改观。能用一种怎样的心态理解古塔,能用怎样一种精神看待古塔。这个时代,都可以自己做主了。
                           
(四)
小城的底蕴到底有多深,我是不喜欢用数字来罗列的。我也不喜欢走别人见过风景的小路。我只有一种情感,只有一种感念。我用时代的心灵感应,来为千古的美称颂;我用人生获得的大爱,来为千古的走来歌唱。别人都用笔墨把那千年的形象雕刻出来了,我还用同样的办法去呼唤吗?我不去这样做了,我要用思想的灵魂,要用这方水土的秀美,来为千古文明的走来歌唱。
小城人规矩了。要不是一个外来人在这里无意中发现了东山遗址,我们还在历史的边缘徘徊,还为历史的昨天生气。小小的利州啊!都说有千年古韵,都说有百年欢喜。可是,到头来没有一个证据。现在好了,我看到了东山的闪光,是在利州小城的东山上。她的家园在东山上沉睡了不知有多么久远,她的身段不知在地下与日月行走了多少年。一个灵魂的驻足,把现代人的眼光扯了过去。于是,一片松柏的翠绿,一个土坛的出现,再有一双眼睛的透视,秘密就被揭开了,故事也走来了。一片碎石烂瓦的山岗,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竟然,有一位美丽的女神在此。有人在此祈祷烧香吗?没有。有人在此生活耕耘吗?也没有。这真是一片宁静的土地,真是一片永恒灵魂的大坛。奇怪的是,真的就没人打扰,没人发现。是不是女神融于自然的本态太深了?让我们生活在她身边的儿女,无法感应她的长久呼吸啊!泰然地卧在这里,天然地与宇宙前行。做到了这一点,她才真正把千古的神话背到如今人的眼前。
那是一个春光亮起的日子,我和一位民间艺术家,打着小车来到东山遗址。这里没有人看守,这里已经看不出当年焰火升腾的场面。这里一切都是碎石散落大地,几处用石块磊出的方块地形,还能清楚的看到。艺术家说,这就是遗址,就是古人留下的痕迹。我不解,我怀疑。就是那方的和圆的几个石块围起的地块,一下子就成了遗址。文人眼睛的视线都是直的,只有艺术家才那么有角度,有学识。他告诉我:东山的地理位置是天然的壮美,这是古人类选址的第一条件。远离小城低洼的地带,不犯水灾,又能天天见到水。这样东山就有了得水自由,依山放远的生活之态。女神一族,就在这里生儿育女。自然统领辽阔,自然放牧旷远。牵手生灵万物,劳作固守家园。从此,原始的一切就存下了人类的本态之恩。
我们都是女神的后裔了。她一走来,利州小城的子孙就找到了自己的根。遗址上的苍松翠柏都是现代人栽种上的,是为了让女神望着清澈的凌河水,是为了让女神聆听东山以外的声音。在这个春天里,我来到她的脚下,是想让女神的手轻轻地抚摸一下我,让我获得自然大地的爱母之心,爱家之念,爱国之情。女神让人们请走了,放到了博物馆去。这里就剩女神的家了。她在千古苍茫的天宇下,望着利州这片山山水水,指挥身边的族人,耕种土地,打猎生息,是多么大气,多么豪迈,又是多么让人铭心刻骨的依恋啊!一个美女,最终又成了一位女神,这是天然造化的杰作,这是人类前行的伟大。山上的野花悄悄的开放了,是女神少年时代喜欢的花吧!在这有一席春风吹拂的山岗上,在这温晴的凌河水映衬下。女神少年英华,青春绽放,中年妩媚的神韵都一一走来了。我用想象,我用思想,在这里一心一意地触及女神千古圣洁的美丽,千古恩泽的安然坦荡。
我在文物保护单位,看到了女神的身姿。今天又来到她的出生地,想用春天这里萌生的生命找回她灵魂的涵养,找回她远走天边的感伤,我力不所及了。心灵的叩响,思念的放怀。那女神的魂下之土,都在苍苍的大地上翻出了新的模样。请走了女神的身躯,丢下她的家园。我来到这里,还想做一次人生感悟的对话。看这地域的当今,遥想这遗址的千古。一切都是另外一种自然了。我用想象把现实与远征的生命连在一起,在这个春天里,有东山女神的普度,利州小城的山虽然不能与五岳之比,水虽然不能荡长江之势。但在这里,在辽西,根子找到了,前行就不悲戚。凌河牵手东山,东山走过辽西,这里就是人们精神的昄依。尽管眼前不能触及女神的韵美之姿,但是,春梦能给我们创造奇迹,春梦能再现这个空灵的世界,春梦能给我们打探一路前行的人生真谛!
 
 
(五)
利州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就是没有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所以,夹在两座小山中间,一卧就是上千年。人们几经风雨的奋斗,这里有了变化。一些传统的东西也被外面的人开始认识。
来于此的人,都想在这里做点什么,可是,日子久了,又不知所措。后来,有人就发表看法,有人就传递消息。没有好的交通什么都干不成,那就修路吧!这下可好,两三年的光景,利州小城的“井”字路全都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到处都是高楼,到处都是商业网点。人一窝蜂的涌进来了。利州从前的足迹没有了,谁要头脑清醒,记忆好,那就在一边静静地回想吧!用眼前的风景无法对比从前的状态。人有点精神和资本之后,都会显摆的。小城人从前很会过日子,两角钱的一小勺黄瓜丝就能把一顿饭吃饱,五角钱的一碗拨面就能去劳作半天。两个人可以在单位用一个饭盒打饭,攒下的买饭钱,用来去书店看书了。一种精神在一种生活的衬托下,有着一个永不言败的大志。
现在,利州小城打扮得非常漂亮。有人这样形容它了:“不过头道洼,不知小城有多大;不过北双桥,不知小城人多少,不过小河湾,不知小城有北山。”小城面积扩大了一倍,楼房也多了几十倍。用多少人的目光能合在一起来托出这幅图画啊!从前,一条河在城的南边卧着,水零零散散地来,又无拘无束地走,走着走着就没影了。冬天是冻得干硬的河床,孩子一拨一拨地去找冰,一拨又一拨地失望而归。春天开化了,河里都是稀泥,没有清水,臭得让人恶心,几里之外都能闻到。推车进城赶集的人,到了南桥边上,就不想往城里走,把摊子就摆到桥的南边开始叫卖。从此,一个小集市就被这臭水沟撵到了很远的地方。说也奇怪,怎么就舍不得这个小城啊!几度有人建议要把它搬走,说县城只要政府一撤,就不用管它了。可是,最终县政府没有撤,还是挺着站在了小城里。如今的水,有神韵了。在小城的南面构成了一个弧形,如同一面镜子照着小城里的人们。水是人的精神,水也是人的灵气。水一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了精神,都有了姿色,都有了生活迈步向前的勇气。这十几年建设出来的一片湖水啊!可以装下人的思想,可以展示人的创意,还可以让利州小城有了个性的张扬。
生存和创造该属于这里的一个主题了。有多少人还会在过去的回忆中寻找呢?人往往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珍惜,没有的东西却一味追求。这是人的毛病,就是这个毛病,让我们丢掉了好多东西。当初,我们以吃饱肚子活命为要事,于是,创造了好多传统的东西。小城的饹折、碗饦、陈醋,还有紫砂茶具,还有小小驴皮影,都是活命时代创造的。如今,它们都要渐渐远去了,虽然,在小城还有踪影,从前的那种让人依依不舍的感觉却不见了。当我们意识到这些从前活命的东西,也是文化啊!结果,有的却被外人申请了专利。这是多么一个无知的表现啊!现在看来,几十年的国家补助,让我们有了不思进取的心态。不然,那卧在小城边上的暴龙也不至于今天才发现。发现了我们就大气了,我们就有底蕴了,文化的地域含量就提升起来。水有了,山绿了,古文化的宝藏也出来了。利州小城该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骄傲吧!
一片土地,养育了一方人民。一个文明的到来,又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利州的岁月,与人,与天,与地,合而为一的历史,打造了今天的美丽。跟着这样的日子,我们就一路向前吧!
   
  
  • 一粒微尘
  • 发表于:2011/11/17 19:49:53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凌水飞歌
  • 发表于:2011/11/17 22:09:18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小城的饹折、碗饦、陈醋,还有紫砂茶具,还有小小驴皮影,都是活命时代创造的。如今,它们都要渐渐远去了,虽然,在小城还有踪影,从前的那种让人依依不舍的感觉却不见了
当我们意识到这些从前活命的东西,也是文化啊!” 
“一片土地,养育了一方人民。一个文明的到来,又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利州的岁月,与人,与天,与地,合而为一的历史,打造了今天的美丽。跟着这样的日子,我们就一路向前吧!”
   


 
    作者的文化底蕴丰厚,说出来话不同反响。欲是创造一切的原动力!!虽然着意写得含蓄,但我还是体会到了文字背后充满的哲思,鼓舞人励志
希望利州儿女走向美好的明天!!!

这文笔好像在哪里见过,该不是又一个新的老文友吧??!!!

 
(0)
(0)
  
  • 凤山凌水
  • 发表于:2011/11/17 22:35:10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把利州写的很细,不仅写出了利州的历史,也写出了利州的文化。非常欣赏!
(0)
(0)
  
  • 日日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11/18 20:05:32
  • 来自:辽宁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谢谢欣赏
(0)
(0)
  • 日日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11/18 20:09:47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楼(凌水飞歌)的帖子

感谢您的欣赏!做了小城的子民,对小城就有一份情感!生活富足的日子,我们有创意,也应学会感恩!
(0)
(0)
  • 日日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11/18 20:13:15
  • 来自:辽宁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楼(一粒微尘)的帖子

                   谢谢!
(0)
(0)
  • 云中飞龙
  • 发表于:2011/11/19 8:40:44
  • 来自:辽宁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用含蓄的语言,写出了利州的发展变化,严重欣赏!
(0)
(0)
  • 女飞车
  • 发表于:2011/11/20 10:28:37
  • 来自:辽宁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一片土地,养育了一方人民。一个文明的到来,又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利州的岁月,与人,与天,与地,合而为一的历史,打造了今天的美丽。跟着这样的日子,我们就一路向前吧!
   
细细读来,意味绵长。小城的沧桑历史,小城的文化底蕴,悠远厚重;小城的黎民百姓淳朴善良,年轻一代积极向上,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和着改革的春风,享受着党的惠民政策,小城的山水也来越美,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跟着这样的日子,我们一路同行。非常欣赏楼主的文笔,大家风范,作家材料。


(0)
(0)
  • 草原211
  • 发表于:2011/11/20 13:56:54
  • 来自:辽宁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女飞车 发表于 2011-11-20 10:28:37 :
一片土地,养育了一方人民。一个文明的到来,又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利州的岁月,与人,与天,与地,合而为一的历史,打造了今天的美丽。跟着这样的日子,我们就一路向前吧!
   
细细读来,意味绵长。小城的沧桑历史,小城的文化底蕴,悠远厚重;小城的黎民百姓淳朴善良,年轻一代积极向上,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和着改革的春风,享受着党的惠民政策,小城的山水也来越美,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跟着这样的日子,我们一路同行。非常欣赏楼主的文笔,大家风范,作家材料。



同感。
(0)
(0)
  • 天石侠女
  • 发表于:2011/11/20 16:29:45
  • 来自:辽宁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要不是楼主的写得这么有韵味,这么长篇大论说句实话很难读完,这才叫一个好!真不愧为大家啊!!学习欣赏。
(0)
(0)
  • 日日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11/22 18:57:11
  • 来自:辽宁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楼(女飞车)的帖子

     用真情感念我们的生活,用友情交流我们的思想。大爱人生,就有这美丽的岁月与环境。我们为文字努力,就是一心想让利州古老的丰韵与世界的远方接轨。身在这里,心就应该让她远征。
     感谢您的心灵共鸣!感谢您的悟感人生!
(0)
(0)
  • 日日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11/22 19:08:58
  • 来自:辽宁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楼(草原211)的帖子

     感谢您的欣赏!文字让我们友情相约在一起,心灵让我们迈步在利州城下!生活幸福你我,岁月感恩你我!
(0)
(0)
  • 日日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11/22 19:15:43
  • 来自:辽宁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楼(天石侠女)的帖子

  生活有爱,日子有新,岁月有情,人生有幸。相识相约的美丽,让我有了这样的朋友!为文字努力吧!岁月不老,人生不累!
(0)
(0)
  • hurichanqisheng
  • 发表于:2011/12/29 12:56:48
  • 来自:辽宁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笔清新生动,叙述视角变化巧妙,对文字的掌控能力老辣而轻灵,内涵深刻!所以,表面看似琐碎的亊物,一经大手笔的准确拿揑,自是脫俗而不同凡响,让人过目难忘,欣赏!
(0)
(0)
呼日查 呼日查
  • 心灵家园
  • 发表于:2011/12/30 1:17:38
  • 来自:辽宁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论坛又加盟高人了,好文笔。翘首以待拜读更多佳作。

(0)
(0)
  • 草原211
  • 发表于:2011/12/30 6:50:54
  • 来自:辽宁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再次拜读,严重欣赏,高手就是不同凡响。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