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永远的村庄

  • 茧儿
楼主回复
  • 阅读:1431
  • 回复:9
  • 发表于:2011/12/25 9:24:55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永远的村庄                          

季家窝铺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等待远行的孩子,固执的守候家门,在等待中慢慢老去。她知道,小村的孩子虽然远在他乡,但他们的根已经深深扎在这里。

我们是被两头驴领进村子的。徒步路上遇到真驴也算巧逢知己,倍感亲切。驴由两个老乡牵着,驴背上木制的“褡裢”满载货物,老乡说里面装的是蒸粘豆包的黄米和豇豆。小村人家每年这个时候都磨米、烀豆、蒸豆包,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还在这里延续。看着一步一摇的驴子,我不由得想起梅里雪山路上艰难跋涉的马帮,同样的背负重担,同样的寂寞向前,同样的心存一方神山圣地。

村口的妇人们见来了一群陌生人,热情的上前打招呼,不见惊异与惶恐,显得很熟络的样子。其实她们不认识我们中的任何一人。近几年,户外“驴友”徒步经常路过小村,村民们早已习惯如此。在户外圈子里,徒步季家窝铺成了一条经典线路,甚至以走过季家窝铺而沾沾自喜。小村在户外人的摄影作品和文章中频频出现,声名远扬。户外人把越来越多的人吸引到这里,小村里的人却一天比一天少。

村里有十几户人家,常住人口二十来人,大多体弱多病。一条土路穿村而过,三分钟就能走到小村尽头。然而,来到小村的每一个人,都会从进入村口的瞬间,目光变得柔和许多。石头仿佛是小村的主宰,所有屋舍建筑都离不开那些浑圆的石头,围墙、坡道、台阶、房屋的底部都由石头堆砌而成。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细细碎碎,看似随意的排列着。有的围墙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坍塌,石头散落在墙根处,与柴草和树叶混杂在一起。村里房屋多为土石结构——石头基底、土坯的墙、木檀、草棚、泥顶,无一不向人们诉说小村年代的久远。

我们一路说笑惊动了一对母女,她们从两扇木门中走出来站在门口。波浪的屋檐、破损的窗棂、剥落的墙皮,看得出这是一座无人居住的房子。成垛的玉米秸堆放在一角,院里院外树木遍植,光秃秃的老枣树和毛驴懒洋洋的晒着太阳,一切都显得随遇而安。虚掩的木门关不住院子里有节奏的敲击声,只见一个男人坐在一堆高梁糜子中间,一头一脸的灰屑,正在用木制的锤子奋力敲打高梁糜子上的空壳。他们一家三口介绍说,冬天在家闲着没事就做几把笤帚拿到外面去卖,赚点零花钱。梳理高梁糜子才是制件笤帚的开始,还需好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村里常年缺水,吃水要到十几里外的邻村运回,没有水的村庄种庄稼很难存活,只能靠天吃饭。冬天如遇大雪,运水的车不方便出行,就把积雪放在一口大缸里,融化澄清了才能烧水做饭。恶劣的生活环境迫使小村的人们寻找更适于生存的地方,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在外面安家落户。小村的人越来越少,废弃的老屋越来越多。老屋前单薄的木栅栏门和家里的老人执守着小村,故土难离。

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个村庄会随着守候在这里的老人一同老去,老迈的房屋也会变得更加破败不堪,人去村空后小村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个村庄不能倒下,那些远走他乡的村民无论离小村多远、走了多久,心中都不会忘记这里才是他们永远的家园。 

 

 


 

  
  • 月光
  • 发表于:2011/12/26 16:10:01
  • 来自:辽宁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无论人走到哪里,根永远在这里!!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