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天成观皇会解说词

  • 抱月天骄
楼主回复
  • 阅读:3566
  • 回复:4
  • 发表于:2012/2/17 21:28:46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2012天成观皇会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新年好!

    玉兔腾空去,金龙伴瑞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伴着振奋人心的鞭炮声和欢庆的锣鼓,走进了千家万户。新春的喜气徜徉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给充满神奇魅力的利州喀左带来了无限生机。高高的楼子山,向人们挥手致意,祝愿勤劳的喀左人民生活富庶,幸福安康;滔滔的凌河水,冲开冰带,唱响了催人奋进的壮曲,祝愿善良的喀左人民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喀左和谐,万朵祥云催凤律;人民富裕,无边春色贺龙年。过去的一年,是我县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全县人民豪情满怀、万众一心,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实现6.5亿元,增长3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亿元,增长40﹪;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增长2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7﹪;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果,创下历史新高。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95个,新开工80个,竣工30个,居全市首位。

    八面威风增国力 ,九州春韵伴龙声。龙年是我们的希望,龙年是我们的神往。龙年是吉祥之年,大有之年,也是喀左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腾飞之年,更是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展翅之年。在这万家团圆、喜气弥漫的新春正月,为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表演艺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县委县政府又为全县人民献上了200多年传承保护至今的“天成观皇会”这一传统文化大餐。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展现地方特色文明的辉煌硕果,也是打造喀左文化旅游品牌、扩大喀左社会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喀左、关注喀左、支持喀左的闪光壮举。

    朋友们:喀左是一方神奇的宝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有距今10万年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有距今5500多年、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的“东山嘴红山文化原始人祭祀遗址”。这里是闻名世界的喀左中国暴龙发现地,是享誉全国的北方紫陶之都。喀左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明辉煌,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群众文化五彩缤纷。东蒙民间故事曾荣登大雅之堂,夺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桂冠;楹联作者遍及全县,20年前,即享誉中华楹联第一乡美誉。而这里的天成观皇会,也已列入辽宁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借助本次盛会的成功举办,步入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行列,进而千古流芳,万代相传!

    古观清幽号天成,雕梁画栋耀苍穹。恢弘气势夺望眼,坐定城中璀璨生。天成观位于县城中心,是与北京白云观、沈阳太清宫齐名的北方三大道教活动圣地,是在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地区稀有的道教古建筑群,是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承德府志》记载,天成观始建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中经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扩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落成。由明末崇祯皇帝的三叔出资建造。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以破竹之势攻入北京城,崇祯帝下密旨让皇族成员任选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一字为姓,各自逃生。崇祯的三叔选了夏字为姓,携子化妆成道士躲进北京西郊的白云观窥探时局。清军入关后,他们父子几经辗转来到喀左驻足避风,为掩人耳目,他们宣称在这里挖出了聚宝盆,放金生金,放银生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把从北京带来的珍宝细软卖掉修建道观。由于他们自称是道士,上天让他们发现了聚宝盆,是天成此观,天成观由此得名,崇祯三叔夏一阵和其子夏阳春便成为天成观的开山鼻祖。

    天成观落成之后,天成观皇会也随即诞生。几经传承演变形成了蒙汉满等各民族共同参演的综合性广场表演艺术。它在关内汉民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揉进了蒙古族及北方民族豪放的表演风格,特色鲜明,形式独特,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内容丰富,编排有序。因是皇族道观所办,故称皇会。过去, 天成观皇会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是农历四月二十七至二十九。皇会分为十道会:分别为中幡、马叉英雄会、花钹、背阁高跷、纺车秋千、腰鼓、抬歌、霸王鞭、銮舆会和韶音会。天成观皇会是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武术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表演艺术,是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替链接的典型。

    100多年来,天成观皇会十道会为分散传承,为了集中展示这一享誉北方的民间广场艺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部门和有关乡镇、单位、学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筹办服装设备不远千里,制作特色道具废寝忘食,设计活动内容脑汁绞尽,集中排练走场不惧严寒。这种忘我的工作热情,正是喀左人勤劳善良的写照;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正是喀左人执着勇敢的象征!让我们对为本次皇会的成功举办辛勤付出的所有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岁月翩翻几百年,天成观宇尚巍然。皇会传承三世纪,今朝绽彩更壮观。观众朋友们,大家马上要看到的是天成观皇会的起会部分,——威武龙狮,由县第二中学34名健儿表演。两条金光耀眼的巨龙,正待点睛后腾飞而起。南朝梁代著名书画家张僧繇特别擅长画龙,梁武帝在金陵建安乐寺,让张僧繇在墙上画龙。他奉命画了四条栩栩如生的蛟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众人不解,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雷声大作,两条龙腾空而去。这便是成语画龙点睛的出处。根据这一典故,今天我们隆重邀请县委书记刘学军同志和政府县长吕树江同志为两条巨龙点睛。(点睛)看吧,两条巨龙经点睛后赋予了灵气和生命,已经翻卷腾飞起来。这正是:龙岁腾龙龙眨眼,摇头摆尾吐心声。迎春漫布及时雨,遍洒祥和盛世中。县二中舞龙健儿,拿出了舞龙绝技,或转头、或摆尾,上下翻腾,左右飞舞,令人大饱眼福。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早在5500多年前,在我们东山嘴居住的人类先祖就已将龙的图腾奉为神灵。在那里出土的玉雕龙就是人们崇拜龙的最早见证。舞龙也叫“耍龙灯”、“龙灯舞”,从春节到上元夜,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也是权威的象征。人们在喜庆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用竹、布扎制而成,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多节。千百年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改进,已成为极富观赏性的表演和竞赛项目。舞龙动作千变万化,较常见的有:蛟龙漫游、头尾齐钻、龙盘玉柱、龙摆尾、龙洗澡、龙打滚和龙蜕皮等。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左翻右卷,时而如飞入云端,时而似破浪入海,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精湛的舞龙表演让人叹为观止。

    人海茫茫喜洋洋,眉开眼笑看狮王。金毛大口冰轮眼,威风凛凛报吉祥。——这是喀左诗人王立有先生为舞狮表演创作的七绝现在出场的就是由县二中表演的四大二小六头金毛彩狮。这几条彩狮,看上去威风凛凛,活灵活现。狮子舞也称舞狮、耍狮子、斗狮子。它千百年流传于全国各地,是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样式。狮子并非产于我国,它的故乡远在西亚和非洲。由于狮子的外形雄壮,威武有力,又有百兽之王的美誉,人们便把它看作权力,威严的象征。历代艺术家们更是将狮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无数有关狮子的绘画、石刻、陶塑、刺绣和织锦作品。在我国,狮子舞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也在喀左全县广为流传,是庆典和汇演时最受观众喜爱的表演项目。狮子种类有南狮和北狮之别,县内的舞狮多为北狮类。舞狮者一般二人合作,身披狮皮,前架狮头,后拱狮身,后者双手搭于舞狮头者腰间布带上,随狮头而动。根据舞时动作,又分文狮、武狮二类。表演时,斗狮子的手持绣球,做出多种动作对狮子进行引逗,滑稽可笑,趣味无穷。耍狮子的音乐伴奏,采用专用的锣鼓套子,配合舞蹈动作:跑圆场,摇头摆尾、腾跃,打滚、咬尾,踢耳,抓毛、眨眼,啃绣球,啃痒痒等配合默契的惊险动作,常常博得观众满场喝彩。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将舞狮推向世界,国家体育总局于1995年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并多次举办了国际、国内龙狮赛会。国际上也成立了龙狮总会,总部设在北京。

    观众朋友们:现在,开道锣已经敲响,由文化馆组织文化系统职工参演的旗队正缓缓走来。日旗、月旗、青旗、道旗和青龙飞虎旗是皇会代表旗帜,他们进入表演区,标志着皇会正式开始。日月旗代表太阳和月亮,也代表雄性和雌性,是道家传统阴阳理论的典型象征;青旗和道旗则是对吉祥顺畅、风调雨顺的美好期盼,也是政通人和事业隆昌的写照;青龙飞虎旗,在古代代表位,素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今天打出的青龙飞虎旗则有另一番含义。因为天成观皇会主要祭祀的是药王孙思邈,传说孙思邈曾凭借精湛的医术解除过青龙和飞虎的病痛,使它们感恩戴德,长跪不起,自愿担当起了药王的终身护卫,在这里则是为皇会护法的寓意。

    中幡舞动搅白云,凤影龙姿亮早春。遥观好似开天翼,近看犹如转月轮,大鼓咚咚催虎步,铜钹烈烈憾人心。千般妙技今重现,敢信明朝更有神。观众朋友们,现在进行表演的是天成观皇会的第一道会,由水泉村30名健儿表演的中幡。这是一支身体强健,技法高超的团队,他们的表演定让您大饱眼福。幡根据高矮分大中小三种,相传源自佛教法器的“幡”,为佛门八宝之一。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高两丈有余的中幡。中幡演练的特点是把握平衡、惊险紧张、轻松幽默、刚柔兼备。惊险的动作往往使观众目瞪口呆,幽默的表演又让人捧腹大笑。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按表演动作的不同给每一个动作起了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称为霸王举顶,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拖住竹竿被称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封侯挂印、老虎撅尾、苏秦背剑、大背花,小背花,缠脖绕顶、张飞骗马,燕子翻身、拳架、脑架,肘架,牙架等80多个动作。耍中幡在我国流传已久。源于何代不可考,但在汉代《乐舞百戏图》中,已有顶竿表演的形式。据此推论,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杨米人编纂的《都门竹技词》中,有“耍罢中幡又一班”之句,距今已200多年;凌源县志对辽西地区的中幡样式,表演方法及壮观场面有极详实的记述:“鐘幡,以大竹杆挂色缎作幡,长丈余,形如旌旄,红质牙边,宽三尺许,背面隔二尺细横竹棍,束大杆上如蜈蚣腿,蜈蚣腿旁系小铜钟,健儿二十人各擎一柄,双手高举,且行且舞,或直竖空中,或高掷陡落,以掌承之,以顶承之,以肩承之,以齿、以肘、以尻承之,重约百斤,迎风矗立,旋转如意。”今天大家看到的耍中幡,颇有古书中描述的神韵。让我们对健儿们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



     现在到主席台前表演的是天成观皇会第二道会马叉英雄会。由平房子镇三台村25名武士表演。马叉是武术器械表演中的一种,即铁制三锋矛,在秧歌表演中属于技艺类项目。马叉艺术在我国流传多久不可考,但清代《百戏竹技词》中有如下记述:“舞叉,即三刃矛也。缨以铁环,有力者袒而舞之。”其诗曰:“肉袒先登两臂遒,铁环响处掣青虬,年来谁演“周王庙”?闲杀青巾三刃矛。”据水泉村马叉传承人李士昌讲述:耍马叉是水泉村娘娘庙会的项目之一,有了娘娘庙就有了娘娘庙会,有了娘娘庙会就有了马叉出场。水泉村娘娘庙与木头城子娘娘庙、大道三家娘娘庙合称三霄娘娘庙,建庙时间大体相同。据《塔子沟纪略》载,木头城子娘娘庙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3),若上说可靠,则马叉艺术在水泉村已超三百年历史,不愧为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

    马叉表演在县内颇为常见。平房子镇三台村英雄会中马叉传承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远近驰名;水泉乡水泉村的马叉参加县庆表演多次获奖;南公营子西村王府秧歌中马叉是重要角色。耍叉者在专门的锣鼓乐伴奏下,有开门、大小盘肘、脖串、腰串、花串、双打、对打、撇叉,大蹁马、浪子踢球、怀中抱月、苏秦背剑、双叉绕顶、飞叉奔月、春燕吸水等招式。马叉表演要求手眼结合,全神贯注,运叉自如,人叉合一。舞者一路生风,或抛叉于顶上,或拨叉于背间,或悬叉于怀抱,或转叉于腰胸,或行叉于胯下,或踢叉于低空,旋转萦回,翻腾上下。表演者且行且耍,成竹在胸,变化有致;观赏人前簇后拥,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马叉的后面是平房子镇三台村健儿表演的英雄会。英雄会是大城子天成观皇会的重要项目。是在药王圣驾前的武会,与圣驾后的韶音会,并称为“文”、“武”二会。今天的表演,在顺序上作了调整。将马叉和英雄会合成一道会,显得水乳交融更有生气。英雄会是典型民间武术和民间秧歌的有机结合,是民间武术表演的一种特殊形式,极具地域性和时代特色,反映出当时民间武术的传承和水平,是国内少见的武术展演方式,具有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价值。

    过去,喀左民间多有武馆出现,民间习武成风。三台的武术活动传承至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武术人才。他与三台地秧歌并驾齐驱,远近闻名。表演时,英雄会排在地秧歌前列,为秧歌队开路护航,真是威风大显、虎虎生威。大家看到的这支队伍曾多次参加县庆和全县秧歌汇演,受到热烈欢迎。这些年青武士,人手一件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可谓,十八般兵器俱全。英雄会的表演,有时还加进拳脚对打。有“二郎拳”、“大猴拳”、“八步短拳”、“六十四路八卦长拳”;持戒对打有“单刀对花枪”、“梢子棍单打齐眉棍”、“八卦剑对八方刀”等。单件兵器有“罗家枪”、“秦家锏”、“呼家鞭”、“岳家锤”等。精湛的技艺、娴熟敏捷的动作,常博得观众阵阵喝彩,是皇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精彩项目。



     翩翩童子打花钹,舞韵铿锵技法多。宛若哪吒来天外,原来三小健儿多。现在进场的是县第三小学表演的天成观皇会第三道会花钹。花钹也称童子舞和花钹盛会,由少儿们手持铜钹进行表演,分对打、单打、齐舞、叠罗汉等表演形式,在我县有200多年历史。1982年,县文化艺术部门将花钹加以改编,参加辽宁省专业舞蹈汇演并获集体创作奖和表演奖。花钹舞在街头行进表演时,分站两排,前面有两面大锣开道,敲打花钹者在场中边拍钹边换方位,或自打或对打,时而跃起,时而蹲下,忽而成行,忽而聚集,活拨自如,变化有致。

    据1899年出生的大城子镇花钹传承人张子奇回忆:他十二岁学打花钹,传承到他这里已是第四代。老艺人张子奇曾用七言诗形容其发展流传情况:“花钹盛会有渊源,历史相传二百年,承前启后需改进,继往开来莫失传”。花钹舞基于多种打法,变化出不同的节奏,形成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韵律。钹既是舞蹈道具,又是乐器,它和扁鼓、吊铛配合演奏,相得益彰,清脆洪亮,充满了少年儿童特有的生龙活虎的气息。花钹舞套路严谨,动作规范简练、刚劲有力,队形井井有条,钹绸飞舞活泼热烈,有雄键刚阳古朴之风韵。

     下面进行表演的是老爷庙镇平房子村的背阁秧歌。为皇会第四道会。表演者40人背阁,又名背棍、脑阁、背芯子,是一种背着扭的秧歌。背阁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一种特殊形式。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都城自旧岁冬……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经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民国《凌源县志》载:“背格。健儿一人,暗束铁杆于背,杆端作椅圈形,选十二、三岁秀女,缚坐圈内,下露假足,蔽以裙裳,鲜妆丽服。。。。。。。且行且舞,铁杆间有活机,旋转任意。”并有诗曰:“佛顶曾闻现化身,谁知幻相竞成真。掌中能作霓裳舞,万目争看人上人”。现今,县内流传的背阁有三家。即南公营子镇白草沟村秧歌会的背阁,水泉乡水泉村秧歌会的背阁,老爷庙镇平房子村秧歌会的背阁。他们都多次参加县庆和春节的秧歌展演和汇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赞赏。

    背阁表演一般随同高跷秧歌组会,也有单独的背歌阁会。常时每会四至八副背阁架。架上多为女童,下角二人是青壮年男子,多是直系亲属,轮流替换背上角。上角的扮相根据背阁的架数而定。有扮《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与董永的,有扮《白蛇传》中青蛇、白蛇、许仙和法海的,有扮九天仙女和王母娘娘的等等。背阁的表演分为走大场和下小场。走大场踩街时在高跷队的前面,随同秧歌的鼓乐进行。下小场时背阁自己走圆场,变化队形。有的还表演民歌小唱,并有单独的锣鼓唢呐乐队。这种古老的艺术样式,能在喀左传承发展至今,是民间艺术宝库的福气,也是我们今天广大观众的幸运。

    现在来到主席台前的是纺车秋千。为天成观皇会中的第五道会。由大城子镇四小40名健儿表演纺车秋千是具有杂技性特点的古老的艺术样式。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早在春秋时期已在我国北方出现。《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但纺车秋千究竟始于什么朝代,却无从考据。民国十九年(1931年)《凌源县志初稿》中记述:“以木作架,高三丈,形若牌楼,上悬扁额,大书梯云步月,中间横轴,十字相交,作纺车式,十字两端,垂长方木框,四少女短衣窄袖,腰间束铁机立框中,下设台座,数十人升之行,座左右立二人以手攀框,四女子随机旋转,斤斗蝉连,四面用长绳牵引,以防倾斜。”并附诗一首:“面板绒绳人上天,蝉联斤斗半空悬。轮回屡易身如故,疑是丹成九转仙。”估计,这是对纺车秋千最详实的记载。天成观纺车秋千原来由大城子镇东西村和北村联合举办。表演时声势浩大。前后左右有四处吊系点,十六根扁担,三十二人齐抬。四根牵绳共十六人,平架上有拨控秋千者二人,架下有两名给转机轴加油提油壶者。架上有扮鹤鹿童子者二少年,空中有四少女表演,下有四少女做备份。由两只唢呐、大鼓、大锣、大铙、大钹、小铙、小钹伴奏。前后又有执令旗的会首开路。会末人等分工明细,各负其责。表演时由总会首统一指挥,众人令行禁止。少年表演者均有家长、亲友熟心照料。锣鼓多用“长流水”、“得胜令”和“五花头”等鼔谱。唢呐多用“将军令”“句句双”“满堂红”等曲目。

    观众朋友们,纺车秋千在我县已消逝近半个世纪,险些失传。为了让其重见天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做了大量挖掘整理工作,秋千架制作者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既保留了传统秋千架的原始风貌,又在原来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安全、更具观赏价值。纺车秋千得以重见天日,是县里重视传统民间艺术的结果,是搜集整理和制作者辛勤汗水的结晶,更是表演者们不畏三九严寒、勤学苦练献给人们的精神大餐,借此机会,让我们对为纺车秋千得以恢复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进场的是大城子镇第一小学表演的腰鼓舞,这是天成观皇会的第六道会。腰鼓舞俗称打腰鼓,又称花鼓。腰鼓舞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最早始于周代。先民们创造一种小鼓,挂于腰间,用来驱疫震妖。唐代诗人欧阳迥曾写过如下诗句:“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这是腰鼓的最早记载。鼓的流传在我国有数几千年历史,先民用以驱邪祭祀,娱神娱人,鼓舞士气,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传承。二十世纪三四十时年代。在革命圣地延安,经过鲁艺同志们的发掘整理,创造出新的腰鼓——胜利腰鼓。胜利腰鼓从陕北走向东北、华北、走遍全中国。为不让我县的腰鼓失传,县里将第一小学作为腰鼓传承基地,一批批少年儿童的腰鼓表演,为展示喀左艺术风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多次在县庆和春节秧歌汇演时表演,受到热烈欢迎。

    腰鼓的基本打法有:“起点”、“止点”、“路鼓”、“流水”、“单点”、“花点”、“乱点”、“长点”、“紧三锤”、“慢三锤”等,表现不同的节奏和情绪。民间对这些鼓点有自己的形象称呼,有“凤凰三点头”、“老虎大洗脸”、“雷神鼓”、“蝴蝶飞”、“金鸡啄米”等三十余种。舞蹈动作有“踢腿”、“转身”、“骑马式”、“飞脚”、“翻身”、“矮步”等。腰鼓表演,情绪激烈、节奏鲜明、气势宏伟、振奋人心!

     现在步入主席台前的是天成观皇会第七道会,由水泉村承办的抬阁会。表演者43人。这种艺术样式在我国已流传千年之久,在水泉村也有200多年历史,它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别有风姿,让人百看不厌。抬歌,俗称抬着的秧歌。辅助设备是抬阁架、高台、铁棍、芯子。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全国各地。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以木床、铁擎扮仙佛、神鬼之类,驾空飞动,谓之台阁。” 抬阁是将四根方木做成井字架,上放木质平台,或置一八仙桌,舞者在高台上由抬阁人抬着表演的艺术。它是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的展现,是让观众观看方便、表演者安全表演的人性化凸显的民间艺术。

    过去,抬阁表演内容多从《白蛇传》、《西厢记》、《牛郎织女》、《杨家将》、《天女散花》等戏曲和神话传说中来。架上的表演者为上角,多为男女儿童。下角即是抬架之人。常用《句句双》、《满堂红》、《将军令》、《柳青娘》等曲牌伴奏。在唢呐鼓乐的催动下,下角要步伐一致,随音乐节奏上下颤抖,上角随架杆上下起伏而扭动。抬阁起架,鼓乐声声,色彩艳丽,近看如织女献技,远看似仙女下凡。有诗赞曰:“凤冠水袖欲卷云,十六壮汉踏鼓韵,昔求琼霄降喜雨,今为盛世舞万民。”水泉乡水泉村的抬阁远近驰名,多次参加全县秧歌汇演和县庆展演。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朝阳市秧歌汇演,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为提高喀左文化知名度做出了积极贡献!让我们向为台阁艺术传承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下面是由大城子镇第二小学表演的霸王鞭,这是天成观皇会的第八道会。霸王鞭,即打花棍,金钱鞭,九连环等,是我国流传各地的传统民间舞蹈。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霸王鞭舞金钱落,恼乱徐州叠金桥。”这是清代《百戏竹枝词》中对霸王鞭的描写。所谓霸王鞭,是一根三尺多长的竹竿,两端掏成孔眼,各镶一对铜钱的舞蹈道具。传说,楚霸王项羽当年在戏马台前驯马时,用的是一种缀铃的竹鞭,样式与此相近,故而得名。

   现在,我县的霸王鞭,由大城子镇第二小学集体传承。在县庆春节秧歌汇演时都有他们精彩的演出。霸王鞭的基本扭法:因为鞭有孔有铜钱,舞动时能发出清脆的响声,因此舞动鞭时,一般是一扭一响,或一扭两响。每个动作都要用鞭磕打身体部位,或互相磕鞭。分上三路、中三路和下三路三种打法。上三路鞭打肩上任何部位,或从头后绕过,或从头上挽鞭;中三路鞭打肩部以下,胯以上任何部位。如鞭打后背、右腰、大臂、小臂、手掌、腹部等;下三路鞭打胯以下直至地面。如大腿、小腿、脚背、脚掌,打地面时用鞭一端打地,或鞭扫地面一周,跳盘腿打鞭等。霸王鞭表演活波轻快,动感强烈,节奏鲜明、振奋人心。

    金瓜月斧朝天蹬,尽显威仪虎气生。震慑瘟神求健美,药王思邈卫民生。观众朋友们,现在走到主席台前的是天成观皇会的第九道会銮舆会。銮舆会由皇帝出巡时的銮驾演化而来。过去,为彰显皇帝出巡时的阵势与威风,宝辇前后由卫士高举金瓜月斧朝天蹬等显现威仪的神器,一路走来,庄严肃穆、威风凛凛,让人不寒而栗,进而达到显示天子出行威仪的目的。正像平词所说:金瓜钺斧朝天镫, 藤子金枪摆几层。 肃静回避牌四对, 执扇掌扇画团龙。 飞虎清道旗四面, 十三磅铜锣响连声。天成观皇会中的銮舆会,之所以效仿皇帝出巡的阵势,是人们把药王孙思邈奉为神灵。孙思邈是唐朝名医,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被誉为药王。人们供奉他,为的是祈求远离瘟疫、身体康健、四季平安。金瓜钺斧朝天蹬,旗锣伞扇耀眼明。大家看到的排头者手持的就是金瓜,传为隋唐第一好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赵王李元霸所用的兵器;其次是月斧,是大隋时混世魔王程咬金所用的兵器;后面的是朝天蹬,相传唐王李世民曾被李密的部将石雷所困,护将秦琼未带兵器,但经徐茂公指点,将马背上的鞍镫取下作为兵器击退石雷。故后世有“镫打石雷保唐王”之说。本次銮舆会组队人员由县文化系统59名职工担任。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步伐矫健,庄严的阵容,雄浑的气势反映了喀左文化人不甘寂寞、积极进取、雷厉风行的精神风貌。

    现在,药王銮驾已经缓缓向主席台走来。这个项目由天成观道士们自己承办,足以说明天成观道士们,对我县举办本次盛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过去,在皇会进行的三天之中,每天都举行一次接驾、出巡、送驾、回銮仪式。天成观的药王殿供奉着孙思邈的神像,办会时足蹬朝靴、身着龙袍玉带、头顶皇冠的药王,坐于彩棚中大椅子上,椅子后背伸出朱红杆支撑的黄罗伞盖。每天接驾前和送驾后,药王皆于彩棚内接纳人间香火。每天早饭后,各道会皆在会首领导下,集聚于门前广场。得到报马传令,鸣放礼炮三声,押职官向药王神像行三拜九叩大礼,礼毕大喊:“请药王出巡!”此时,人们从彩棚内将药王像连同龙椅一并抬于銮舆车上,由八名轿夫抬舆。两侧各有化妆成的宫女一名,为药王撑起长柄风雨扇。本次皇会的药王出巡盛况,还原了历史原貌、为的是彰显天成观皇会传统文化遗韵,保持皇会原有的风格特点,并无宣传封建迷信、导引人们盲目崇拜、信奉神灵的半点含义。敬请观众朋友们不要误解!

    药王出巡的队伍后面是天成观皇会中第十道会韶音会,也称逍遥会,由老爷庙镇举办,小马架子村20名乐手演奏。民间鼓乐分吹打乐和笙管乐。笙管乐也称“韶音”或“乐笙”。“韶音”是尧时的音乐。韶乐作为古代宫廷音乐,相传为舜帝所作。论语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记载。相传舜帝南巡,在湘潭的崇山峻岭中被土著人团团围住,舜帝用音乐化干戈,以舞蹈代玉帛,避免了一场战争。韶乐从此名声大振。过过去,天成观皇会的韶音会,多由道观、喇嘛庙中的寺庙乐队与民间鼓乐班子承担。今天进行演奏的是东哨乡小马架子村鼓乐班子。相传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曲目有《笔墨砚》、《小赶船》、《鹅翎子》、《二郎寺》、《鸟鸣马》、《柳青娘》等。

历史上小马架子鼓乐班子曾参加过天成观皇会的演出。一九八八年,在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曾一展风采,受到国家慰问团、省、市领导和来宾的赞誉,喜获大会表演奖。天成观皇会中的韶音会,是难得一见的民间艺术奇葩,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鼓乐。今天,他们又将精湛的演奏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让我们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皇家盛会民间有,世上奇闻古观来。经济腾飞逢盛世,秧歌文化敢搭台。亲爱的观众朋友们:送玉兔归山,春雨春风迎春到;邀金龙出海,龙天龙地看龙腾。天成观皇会的十道盛会已经展现完毕,这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喀左旅游文化品牌的辉煌壮举。与此同时,在县里大力支持下,县委办、县文联、县摄影家协会等还与中国摄影报合作,联合举办了喀左杯“秧歌舞中华”全国摄影大展。今天各地摄影艺术家纷纷来到盛会现场,冒着严寒进行现场拍摄,为的就是将喀左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让我们对各路摄影精英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祝愿,祝愿他们创作丰收,宏图大展,来喀左做客,为喀左扬名!

   观众朋友们:争富庶、惠民生,振兴喀左;促和谐、增国力,崛起中华。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拼搏进取、再接再厉,为促进喀左全面振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借此机会,向为本次盛会的成功举办立下汗马功劳的各位领导、来宾、有关单位、学校、各位大师、各位演员和热心的观众朋友们,向为本次盛会成功举办保驾护航的各单位领导和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事业有成,大吉大利!

                                                                                               2012年1月10日
  
  • 凌水飞歌
  • 发表于:2012/2/17 22:03:40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以诗词形式穿领全篇解说词,独立联合的有机整体。“引经据典”气势恢宏,表现淋漓尽致。大手笔,耐读长见识有嚼头难得的天成观皇会的好解说词。
(0)
(0)
宁静致远
  
  • 抱月天骄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2/17 22:29:15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作为资料发出,不妥处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
(0)
(0)
  
  • 河塘月色
  • 发表于:2012/2/17 23:30:02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真是大手笔,在这样脍炙人口的解说词中可见一斑。不一般就是不一般。大家风范,气势非凡!
(0)
(0)
  
  • 露珠荷叶
  • 发表于:2012/2/19 20:26:58
  • 来自:辽宁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融多种形式,写方方面面,既简洁连贯、又生动有力!真乃大家之风范,与皇会齐妍并蒂竞芬芳!欣赏!!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