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一段文言文翻译的困惑

  • 草原211
楼主回复
  • 阅读:3089
  • 回复:19
  • 发表于:2012/5/10 6:48:39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前些日子跟朋友闲聊,提及几十年前关于一段文言文翻译对错的争议之事,一时来了兴致就上百度搜索,本想以此验证我的正确,但搜索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我本以为是正确的答案,却与百度不一致。不过,我还是觉得于心不甘,于是把它拿出来晒晒。
    那是1979年春,恢复高考后第三次高考前的日子,我在县师范办的“民师培训班”(其实是高考辅导班)学习。当时,县一中毕业班与县师范"民师班"联合模拟考试,由两校老师联合批卷。语文考题中有一道选自《吕氏春秋.去私》的一段文言文翻译。原题是: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
 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
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当时一中和师范语文老师的批卷标准答案,与近日在百度上找到的答案基本相同。其译文是: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 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
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
    在这次模拟考试中,两校考生中我给出的答案是与众不同的。所谓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遂用之”和“又遂用之”两句的翻译上。我的译文是:“遂用之”译为“就采纳了他(祁黄羊)的建议”(当然是任用了谢狐);“又遂用之”译为“就再次采纳了他(祁黄羊)的建议”(当然是任用了祁午)。这里的区别,主要是实词“用”与虚词“之”的译法不同。我认为,这里的实词“用”,不是任用,而是采用、采纳;而这里的文言虚词——代词“之”,所代的不是他(谢狐、祁午),而是“他(祁黄羊)的建议”。
    何以言之?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又”字。又,副词,再、再次的意思。回到前文,把“遂用之”译为“就任用了他(谢狐)”,单从这一处的字面上看,并无不可。但是,如果将“遂用之”与“又遂用之”两处文字联系起来看,就明显不妥了。这是因为,如果把“用”译为“任用”的话,两处所“用”的对象——“之”,一个是谢狐,一个是祁午,不是同一个人,干嘛要说“又”呢?怎么会是“再次”呢?但是,如果把“用”译为“采用”,更确切的译为“采纳”,把“用”的对象——“之”,译为“他的建议”,因为两次都是采纳了同一个人——祁黄羊的建议,的确是“又”,是“再次”了,这样就通顺了。
    当试卷发下来后,我发现阅卷老师批我的答案为错误,就把上述的理由反映给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张洁光,立刻引起了他的重视。他与当时教我们政治课的、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王汉卿老师研究后,认为我的答案是正确的,并把这样答案通报给了师范的全体同学。
    但是,没想到三十多年之后,当我把“祁黄羊去私”输入百度的时候,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给出的答案,还是与我的答案相左。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
                                                                                   2012年5月10日
[此贴被草原211于2012-5-14 11:27:44编辑过]
  
  • 金鸣镝
  • 发表于:2012/5/14 7:13:07
  • 来自:辽宁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草原211:治学在于严谨,不唯书,不唯上。能够提出“不唯书,不唯上”的人也绝非等闲之辈,有时倒只有他们才有解释权和裁定权。由此看来,“不唯书”尚可议;“不唯上”就难一些了。
        出版的书也是人写的,有时也有错误。有时就需要多找些书来比较。自己权衡。你的精神可嘉。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解狐)好。
   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祁午)好。

       如果从,“国人称善焉”来译,都城的人都说解狐好,那么这个“之”字应指解狐
祁午,而不是祁黄羊的建议。
那么,百度译文是对的。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
南阳没有地方官,那有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做了地方官,国内的人民(对解狐)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它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做了管军事的官,国内的人民(对祁午)也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说的话,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了。
    
   这是“金壮元”里的一段译文。这里的“之”字,指的是,解狐与祁午。
   再说祁黄羊推举的过程,国人未必知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狐、祁黄羊为官清正,国人称善焉。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