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学生时代的那些“标志”

  • 为晴而累的38岁男子
楼主回复
  • 阅读:2100
  • 回复:6
  • 发表于:2012/9/12 15:06:46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学生时代的那些“标志”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儿时的游戏、小人书、老电影、老一辈的绝活……等等经常被我在记忆中搜索。前些时日,我路过天成观小广场。那里有好几个摆古董地摊的,其中一些发黄变黑的书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蹲下身,随手拿起了一本作文选,出版日期是1983年。翻看的过程中,以“学雷锋、做好事”为题材的一篇作文突然触发了我回忆的神经,这源于文中的一句话——“看,那边来了一队红领巾!”其实,这是运用了借代修辞的一句话,红领巾指代的就是少先队员。我的心绪竟由此不平静起来,红领巾,现在的学生怎么很少戴红领巾了呢?那可是少先队员的重要“标志”啊!在我看来,现在的学生,“标志”的意识已经很淡很淡了,可我的学生时代,有些“标志”却别有一番深意,令人难忘,当然也有着那个时代明显的烙印。

    还是从红领巾说起吧。由于自幼长得又瘦又小,到了上学的年龄,到学校报名,老师总以我小为由让我再等一年,等到1977年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已经9岁。在那个教育内容单一、审美意识贫乏的年代,我对高年级学生能佩戴红领巾非常羡慕。红领巾颜色鲜艳,飘在胸前煞是好看。我还了解到,在班里,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加入少先队,成了少先队员才能有资格佩戴红领巾。于是,在幼小的心灵里,我很快就埋上了“当一名少先队员”的种子。好好学习,好好表现,我为此而努力着。可惜,我的体育成绩始终不及格。虽然学习成绩一直在班内拔尖,因为“瘸腿”,总是与少先队员的先进称号擦肩而过。到了三年级下学期,班主任才“照顾”了我。迄今为止,我仍清晰记得成为少先队员那一天的情景。那是一个校会的早晨,升旗奏歌之后,举行的就是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我站在队伍里,可能是因为激动,心里跳个不停。按照规定,新少先队员的红领巾要由老少先队员来佩戴。来到我面前的是一位大姐姐,虽然我叫不上她的名字,其实却是认得她的。她上学天天从我家路过,胸前就佩戴着红领巾,而且她特别能跳皮筋,是学校课间的“大明星”。她熟练地展开红领巾,很快折成一个中间露着三角的长条形状,然后将红领巾套在了我的脖子上,并在前面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结。在互致队礼后,她给了我一个微笑离开了。没有言语,我朴素地读懂了其中深意,微笑就是祝贺啊!成为少先队员后,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我还特别爱惜红领巾,从没让墨水、油笔芯污染过它,脏了就小心地去洗。直到小学毕业,我只用过两条红领巾。那时,学生都特别听话,想法好像也特别少,所以每个人都愿意佩戴红领巾,不仅搞活动佩戴,而且平常也随处可见“红领巾”的身影。每名学生都把“红领巾”当成了一种荣誉,戴上它都觉得特自豪。

    印象深些的小学“标志”还有“三道杠”,那其实是学生干部的标志。戴“一道杠”的是班级组长,“两道杠”的是班级干部(包括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等),戴“三道杠”的是学校少先大队干部,据说还有更高级别的“四道杠”、“五道杠”,但自己好像没见过。“三道杠”为一类似现在名片大小的硬塑料的方形标志,“杠”的颜色为红色,背面有个别针,佩戴的位置为左臂上方。我当过班里的卫生委员,所以享受过戴“两道杠”的待遇。我曾经同时佩戴着“两道杠”和红领巾,走在校园里,真能引来很多羡慕的目光。按照学校的要求,在上午间操时间,各班的卫生委员要负责检查全校卫生。我和班内一名姓茹的同学一组,拿着学校印制的带着本夹的记录本,挨班走。那时的学生,好像都是“小包公”,发现问题就减分。我也如此,一次,一个班的班主任恰好在班,她对我俩说:“我们班没问题,给100分吧。”我拿着本负责记分,表面答应着,其实那个班担当区里有好几块废纸。走远后,我给那个班毫不留情地减了5分。那时的教室都是瓦房,房子的侧面大多都是学校的“宣传阵地”,其中包括班级评比表。检查完卫生是需要把结果用粉笔填在事先画好的表格里的,这个任务往往在放学后完成。我负责登分,那个姓茹的同学负责念分。由于表格位置较高,我得站在课桌或椅子上填写,最高处需要把椅子放在课桌上,我再站在椅子上才够得到。登分时,有许多同学驻足观看。让别人看着我登分,我特别有成就感。我也知道,那是小时候的一种虚荣心在作怪。不管怎么说,这一切是“两道杠”带给我的。在我看来,无论是“红领巾”,还是“三道杠”都是小学时候靓丽的校园“风景线”。

    说到初中时的标志,团徽是最有说服力的。和小学时佩戴红领巾和“三道杠”一样,能成为一名团员同样是件不容易的事。1982—1985年,初中学生的穿着好像都是“清一色”,要是谁的胸前佩戴着闪光的团徽,那一定非常吸引眼球。我当时就觉得佩戴团徽特别荣耀,对那些共青团员更是刮目相看。当然,自己也想当一名团员,曾经偷偷戴过,但不敢登大雅之堂。那时的学生好像都特有自知之明,不够条件很少主动争取。所以,初中三年过后,一个班也就10名左右同学能当上团员。我在初二时才开始递交入团申请,没想到入团的经历却是历尽波折。有时,在班主任的组织下,班级团支部在讨论人选时,我就被“PASS”掉了,原因是我有违纪表现;还有一次,班级投票没通过,群众基础不好;……一直到初中毕业,我也未能圆上“团员梦”。1986年,初中补习那年,我再次交上了申请书。虽最终当选,但也并不顺利。投票结果出来了,我没有出现在名单中,而且认为自己输给了不应该输的人。我那时好像长大了很多,竟主动去找学校团委的袁书记去诉说原委,表达愿望,直言谁谁不如我,不公平。袁书记主动热情地接待了我,觉得我很有追求,很有上进心。他找到了我的班主任黄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黄老师也给了我公正的评价。最后,学校给我班增加了一个名额,我才梦想成真。当真正成为共青团员,戴上团徽那一刻,我充满了幸福感。团徽戴在胸前,往往很久都舍不得摘下。成为团员的那段经历,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差额选举”,什么叫“特事特办”。同时,我也认为那时的学校风气真是好,老师正,学生听话,绝对是记忆中教育发展的“黄金期”。

    高中和大学时代,印象深刻的标志就很少了,表现在发型上、穿着上的多一些,含有追求时髦的意味。后来,我当了教师。工作中,我渐渐地发现,学生越来越淡化属于自己的“标志”了,好像那份荣誉感和自豪感彻底消失了。无论是少先队,还是共青团,准入的条件越来越降低,数量越来越多,至于“三道杠”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过去是“物以稀为贵”,现在是一个班一批就要发展20名左右。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已故的邓小平同志90年代说过:教育的失败制约了中国的发展。20年过去了,属于学生时代的主要标志都淡化了,可想而知如今学生的思想现状。

    一位哲人说过:人有时需要活在记忆中,因为记忆带给人以财富。我想,通过学生时代“标志”的回忆,恐怕也有反思一下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必要吧。

  
  • 万丈光芒
  • 发表于:2012/9/13 16:32:53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类世纪快步提;时代忆基自然理,斗志激发增力举;留恋属彼转话题,无人反对袭自己;再看白老童年历,处处闪光惹人习。
(0)
(0)
广交天下朋友,热爱大同世界!
  
  • 春华秋实-时春华
  • 发表于:2012/9/13 19:51:19
  • 来自:辽宁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读来亲切,好像自己也跟着走进了小学、初中、高中,呵呵,并且自己也在思考,因为我们的步履相同,我也是教师。
(0)
(0)
  
  • 云中飞龙
  • 发表于:2012/9/16 7:03:15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学生时代的生活值得怀念!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