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祭

  • 铁朔
楼主回复
  • 阅读:1139
  • 回复:9
  • 发表于:2007/4/8 17:41:15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喀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祭

 清明节到了,母亲嘱我去给父亲祭扫坟墓。父亲是二十年前去世的,当时他只有四十几岁,而我还在学校读书。他的中年早卒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感。我有一个大愿,那就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到父亲的坟边去坐上半天,可惜就是这么一个愿望也是难以实现的,原因说起来可笑,就是因为我的人缘太好了,如果我单独去父亲的坟边呆坐,将不但被视为神经病,还要被众乡亲追究不许他们陪同之罪,于是每年清明节都是好几个人陪着我谈笑着去上坟扫墓,然后喝得大醉而归。根本就没有时间发呆。这几年舆论提倡上坟的时候用鲜花代替烧纸,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虽然亏了卖纸的赚了卖花的。今年更特别,据说可以从网上扫墓了,不用花钱,不用跑腿,真正轻松。想起我每次去扫墓都不能如愿,还不如就这样儿戏化算了。这是当时在我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

 我父亲的去世和我儿子的出生相差没有几年,而且是在同一家医院。父亲去世时动静很大,在临终前几天不得不在病房门口放了几个把门的,以阻止不断涌来的探视者。父亲对我说,我走了,后面还有你妈呢。又对他的朋友说,我满足了。然后他就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我不知道他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混得怎么样,只看见殡仪馆的上空飘起了青烟,随即就消散了。

 我儿子的出生则是平静的。,四五个人在产房门口侯着,忽然听见里面的婴儿大声啼哭,大家都笑了。几天以后,我仔细观察小东西的眼睛,像碧空一样清澈透明。在医院的走廊里,在得子的喜悦中,缅怀早逝的父亲,使我的心情在甜蜜中平添了几分苦涩。过了几天,该出院回家了,医院把大门的老东西不让我的车进去接人,我给他买了两盒烟才算解决问题。这件事也使我从圣洁的情感中一屁股跌进世俗的尘埃。

 我们的地质工程师——一位才华横溢的长者告诉我,如果说高山是一本书,岩层就是书页,书的内容是地球的历史,那么我们人类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在这本书中所占的厚度将不会超过一个手掌的厚度,人类的个体的生命过程在这本书中是忽略不计的,不管他姓字名谁,脸大脸小。这话真是让人莫名的惆怅并且快意。用地质年代的尺度来衡量人类的新陈更替我们会发现,在人世间的入口和出口时刻都挤满了人群,人们在欢乐和悲戚中匆匆而过,孟婆的生意是那么兴隆,他的迷魂汤永远都供不应求。在祭奠先人的同时,我们也在倏忽之间由粉面少年变成了耄耋老人。正是在这种新陈代谢中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从茹毛饮血到不可预知的未来。在这中间,人类始终憧憬着大同社会、伊甸园和世外桃源。。一代又一代,人类好像在进行着一场基因接力赛——生物的基因和文化的基因。这就是我们从祖先那里得到的,然后我们又把它传下去,成了别人的祖先。文化的基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刚出生的婴儿虽然先天具备了发育长大的条件,但如果不继续接受人类文化基因的遗传,那么他即使有充分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供应,也不会从一堆会蠕动的碳水化合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像狼孩等许多特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事实上,从我们的脐带刚刚被剪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动地接受人类文化的洗礼了。至少,我们的思想和语言就都是人类文化遗传的结果。现在更有急不可待的人把教育工作抓到了孕妇的肚子里,名之曰“胎教”,不知将来会不会在五花八门的学习班中再挤入一个胎儿学习班。当然文化的基因像生物的基因一样,既有遗传的一面也有变异的一面,在变异的过程中,每个民族都更新着自己的文化,同时吸收着外来文化。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了发展。

 就我们中华文化来讲,所有的宗教、艺术、现代科技、政治文明乃至价值观念等等都无不深镌着异族文化的印记。没有文化的变异,我们将永远停留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联想去年圣诞节期间网上盛传的所谓《十博士倡议书》,道是国人附和了洋节,我们民族的主体文化意识就崩溃了云云。余生也短,没见过什么世面,还是头一回听到这种混账话竟然同时出自十位博士的口中,真是惭惶煞人。

 话题不要扯远了,还是回到清明的祭奠上来吧。尽管每个人都从前人那里得到了那么多的继承,包括躯体、语言、思想、物质财富等,我仍然不认为这就是大家一代一代祭奠下去的原因。该去的终归要去,该来的终归要来,这不是万古不变的宿命吗?这不是这个星球上再平凡不过的繁衍生息的故事吗?自然孕育出生命,生命回归到自然,这不是顺理成章的吗?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去和逝者做不可能实现的沟通吗?鲁迅先生生前告诉大家,在他死后,尽快把它忘掉。他是多么聪明。毛泽东也是聪明的,生前就签署了死后火化的文书。他一定想不到、也不愿意自己的遗体被安置在作为世界第一大广场的天安门广场上,使崇拜他的人们时刻心存让他活过来的妄想。更不愿意、也想不到在民间已经有人把他供在佛堂上。看到我父亲的坟坐落在一片安静的山坡上,后面是大片的苍松翠柏,感到这真是一个普通人的幸运。

 我们是否可以说,祭祀活动其实是一种农耕文化的产物。通过祖先崇拜,巩固了宗族势力的地位,加强了人们的头脑在固有观念上的僵化,使人们寂寞空虚的心灵有所皈依。这种活动同时也让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对于死亡的恐惧有所缓解。在出生之前我们没有领受到任何使命,因此我们永远无法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我们接受了无法逃逸的前人的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然后又把它继续遗传下去。然而这就是我们的天职吗?行文至此,想起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凡.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悲惨的命运,但他同时又执著于至真至美的精神世界中。看到他的作品已经卖到让人恐高症发作的天价,世人更加为他生前的窘境而感慨万端。这对于凡高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人当然不只他一个,那么,有谁是愿意主动选择像梵高一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的呢。

 这就是我在清明节期间的一点感受或者可以说是一段内心独白。我曾经拿着我的一篇类似的文章给朋友看,朋友说我写得很好,就是不明白我到底想要说明什么。这就相当于夸我长得很美,可惜就是鼻涕泡太多一样。现在我想就此回答他,我何必一定要说明什么,彼此用真情实感以诚相见进行心灵的沟通,这应该是人人都需要的呀。

 

 



[此贴被铁朔于2007-4-9 11:41:02编辑过]

[此贴被铁朔于2007-4-9 11:52:50编辑过]

[此贴被铁朔于2007-4-9 11:54:50编辑过]
  
  • 西东
  • 发表于:2007/4/8 18:45:07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否可以说,祭祀活动其实是一种农耕文化的产物。通过祖先崇拜,巩固了宗族势力的地位,加强了人们的头脑在固有观念上的僵化,使人们寂寞空虚的心灵有所皈依。这种活动同时也让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对于死亡的恐惧有所缓解。"

坦率的讲,我不同意铁朔先生的说法.

祭祀活动是文化的沉淀继承,但不是使人思想僵化.正是因为有了祭祀,后人才明白做人的道理.说白了,祭祀就是人们缅怀先人的丰功伟绩,也就是回忆先人在人类繁衍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做的贡献.无论是伟人还是百姓都是人,都要祭祀,通过对先人的怀念,感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神,什么是人,什么是鬼,然后才能更好的做人.


(0)
(0)
  
  • 西东
  • 发表于:2007/4/8 18:46:36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拿着我的一篇类似的文章给朋友看,朋友说我写得很好,就是不明白我到底想要说明什么。这就相当于夸我长得很美,可惜就是鼻涕泡太多一样。"

同意你朋友的说法.你的确需要一个人在你父亲的坟头好好的忏悔.

(0)
(0)
  
  • 挑灯看剑
  • 发表于:2007/4/8 20:25:14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文风硬朗,寓意深刻。以祭开始,对一些传统的东西进行了一次巧妙且不露痕迹的否定。有时思路转得硬了些,但确实是剖露肺腑之言,可以看出楼主的文学功底很深。加精了!
(0)
(0)
  
  • hjb
  • 发表于:2007/4/8 21:23:51
  • 来自:黑龙江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如今的祭祀活动较之以往却是有所变化,比如烧纸钱变化为送鲜花,又比如春节前上坟和正月十五送灯,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带去了烟花爆竹,或许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与时具进吧?但是不管祭祀活动的内容如何演变,其本身的意义却永远也不会变,我同意西东的观点,“祭祀活动是文化的沉淀继承,祭祀就是人们缅怀先人的丰功伟绩,也就是回忆先人在人类繁衍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做的贡献.无论是伟人还是百姓都是人,都要祭祀,通过对先人的怀念,感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神,什么是人,什么是鬼,然后才能更好的做人.”
(0)
(0)
  • 岁月留香
  • 发表于:2007/4/8 21:38:12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清明十里寒山路,
焚心祭祖泪两行。
天堂有乐常自在,
尘世无忧伴吉祥
(0)
(0)
  • 花落水流红
  • 发表于:2007/4/9 22:07:47
  • 来自:辽宁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祭祀就是一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自己的心灵安慰,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就如四季轮转一样平常,一旦附加了其他因素就会变了味道.......









(0)
(0)
  • 铁朔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07/4/25 4:25:13
  • 来自:辽宁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们传统的作文的方法往往是逻辑缜密、主题突出、因果关系清晰的,是通过什么说明了什么,是用诸多情感的或思想的语言共同托起一个尽善尽美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作者的创作目的。因此,我们阅读的习惯早已下意识地固定在寻找文章主题思想和逻辑脉络上,如果一篇文章违反了这些原则可能会使人不知所云。我想说,我的这篇不算成功的小文章就是犯了这个禁。我的方法是由祭祀这件事开始,让思想和情感自由流动,形诸笔端,尽量摒弃有意识的写作计划和原则指导,去写那些比较原始的直感,不追求任何暗示的或者明确的结论,也不追求任何累人的主张。和传统的作文方法明显不同,它是由一个话题引发了很多思想和情感,文字上有顺序,时间上甚至可以没有顺序。这种类似意识流式的写法可能让大家大跌眼镜,不明就里。我确信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是有它的优势的,只是一方面我还没有写好,另一方面大家还不很习惯。害得西东先生让我去忏悔,真是不好意思,非常抱歉。其实能够有人耐着性子读完它我就已经很感激了。关于祭奠,按我的想法是不反对用某种方式缅怀先人的,我只是讨厌那些程式化的繁文缛礼.

[此贴被铁朔于2007-4-25 4:30:18编辑过]

[此贴被铁朔于2007-4-25 6:45:15编辑过]
(0)
(0)
  • 抱月天骄
  • 发表于:2007/4/25 23:28:50
  • 来自:辽宁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能表明自己的所思所想,就达到了行文的目的.至于文艺理论的模糊说,其实是别人模糊自己清楚.楼主不必自谦,你想表达的东西,细加思索是会明了的.作为散文,放得开是基本要求,据在下看,并不是意识流.
(0)
(0)
  • 铁朔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07/4/27 18:41:24
  • 来自:辽宁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西东和抱月天骄的坦诚交流,这正是论坛所缺乏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共同提高写作和欣赏的水平——尽管交流的深度还是有限的。希望今后大家共同努力,给论坛增添新的更多的活力。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